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的需要,是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为此,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成效,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为乡村振兴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实现地方经济良性发展。地方经济想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要有适应地方实际的产业做支撑,如果没有产业或者只是简单照搬照抄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可以说没有地方特色产业论发展只能是一纸空谈。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俯下身子,亲临现场,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原有经济和市场的实际情况,既要做到对当地经济现状和问题心中有数,也要做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要根据地方发展实际打造产业“品牌”,培育和发展少而精的特色经济,以实现产业振兴的目标。
大力推进地方人才政策,实现乡村人才保障支撑。“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同样,乡村要发展,人才也是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在落实相关政策时不能忘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的发展也需要花大力气聚集和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地方政府必须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既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育、培养力度,掌握多门行业技术,使之成为“行家里手”或“多面手”,也要想办法让一些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懂经营的高端人才进入,还要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想办法把人才留下来,合理使用,充分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注重当地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地方政府一定不能忽视乡村文化特色,在文化振兴方面,着力激活本地乡土文化资源。一是重点加强思想道德资源的挖掘,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二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传承乡村文脉。三是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加强非物质遗产项目保护。最终使得乡土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地方特色乡土文化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做表面文章,要真用心、真用功、真投入,切实把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做精细,要认真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带动地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最终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