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由人组合而成,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依靠人、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乡村发展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正是顺应这一社会逻辑的具体体现。最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且这一矛盾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目的是要通过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全社会人的发展。因此,维持乡村合理的人口结构,既是推行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农村人口结构异变原因分析
乡村调研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乡村人口大量外流、人口结构异变,主要体现在青壮年农民长期无序流动状态上,它己占到农村流出人口总数的70%到90%之间。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
一,家庭承包制正在制约乡村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曾经为推动乡村的发展,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收入也在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农产业己碎片化、村集体功能己丧失、农村已出现了难以持续发展的质变。随着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时代的到来,家庭承包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已突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农业直补、对口帮扶等政策和举措。但具有超大体量、产业碎片化的乡村,单纯依靠反哺、扶持等“喂”的方式,显然是“长不大”的。而且这些政策和举措大多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层面,并未直接面对乡村整体功能的改善现实。从而难以阻止农村人口外流的步伐和改变农村“空心化”的现状,更难以达成提升乡村承载人口功能的目的。
二,农业已难以承载人口生存发展。在乡村调研时,农民仔细算了笔从事农产业的收入账:一般种一亩水稻每季至少要花费耕地成本在120元左右,而种子、化肥、农药要花费350元左右,播种、收割又得花费450元左右,其它支出100元左右,一亩田的总花费至少在1000元左右。单季收成以亩产1000斤计算,每亩收入也不到1500元。不考虑水稻生长期的日常田间管理成本,农民辛苦大半年每亩得到不足500元的收入,仅相当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二三天的收入。而从事养殖业,除去饲料等成本,最终得利也差不多。而农村人均年日常消费支出至少也在5000元左右。也就是说,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是赚不到钱,要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必须到农产业之外才能找到生活。
三,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农村本是自然、人文和旅游等资源极丰富的区域,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产业发展空间。但目前乡村是凋敝的,问题在于乡村经济缺失发展平台,而且真正可用于乡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缺乏。一方面,作为农村最重要资源的土地,宜农用地为保粮食安全被严格保护,这无可厚非,但存在薄耕、摞荒和低效流转。非宜农土地因遭遇使用政策的束缚,不能进入开发市场,基本处于沉睡、闲置状态。另一方面,因自古至今农村主要通过家庭自担养老,加之家庭还承担着教育、医疗、住房等较大笔的开支。家庭难有节余,乡村无经济来源,导致农村自然、人文和旅游等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农民对农村发展缺乏信心而外流。
四,农村缺乏个人发展的就业平台。自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生活的需求在进一步提高,为维持基本生活就业需求扩大。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就业空间进一步压缩,就业需求扩大与就业空间压缩的矛盾已经显现。在此情况下,不仅农业自身并未给从业者创造新的机会,而且因乡村集体经济早已瓦解和衰退、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发展又裹足不前。农民缺乏就业和个人发展可依托的平台,不得不到农村以外去寻找发展空间。
显然,在城乡巨大发展差距的背后,乡村己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承载人口生存发展功能正在丧失。
二、乡村人口结构失衡带来的后果
农民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进城打工、经商,随着青壮年农民的大量流失,乡村社会固有价值在消失。
一是村民基层自治体系弱化。随着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主体流失,不仅乡村已很难找到符合发展需要的领头人,乡村基层组织因构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而出现弱化和虚化。而且以老弱妇组成的留守群体,因素质偏低、参与意识不强,对村内公共事务热情不高、监督意识不强,乡村基层自治在缺乏村民参与、监督的情况下,已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整合力。调查中村民反映,现在村民有了矛盾和纠纷,首先不是找村民委员会寻求解决问题,而往往会依靠“自家人”或借助乡有势力的人“了难”,甚至动不动便以“上访”说事。
二是农村产业体系逐渐衰变。因大部分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的农村人口流出,常年从事农产业的劳动力出现老龄化,且文化素质低下,导致发展农产业人才队伍没有形成,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异变。调研中一些老农抱怨,现在种田“太离谱”。一方面,水田被当旱地种。因为种水稻春种秋收都需要较多劳力,而现在不仅已请不到合适的人,且工费也高。于是水田逐步都改种省事的玉米、黄豆等旱地作物了,有的干脆摞荒。另一方面,耕作方式粗放。种植方式过去都是讲精耕、细作,现在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了。这样经多年的累积,土地退化、庄稼更容易发病,种出的粮食也不安全了。他们还担忧,目前还不是农业发展最糟的时候,毕竟还有老的种田人在苦撑,往后年轻人就不懂、也不会种地了。乡村不生产粮食、生态被破坏,承载人口生存功能在逐渐丧失。
三是农村资源随人口而外流。伴随农村人口的流失,通常被忽视的是农村资源和财富也在流失。一方面,许多农村家庭几乎是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结果子女毕业后留在了城市。而他们在后续的购房、成家、立业上,还需要在乡下的父母通过省吃俭用去接济。另一方面,通过务工、经商等获得了一定收入的农民,选择到城市购房、置业,曾经在农村积累的资产连成后来获得的资金被吸引到城市,从而形成了乡村真正的“人财两空”。
四是农村家庭结构出现畸变。因大量青壮年农民外流,乡村常住人口基本上以妇、幼、老人为主体。大量农村小孩成了“留守儿童”靠隔代哺养,因缺少亲代的关爱和家庭的良性教育,他们大多表现出自私、狭隘、冷漠和孤独。同时,本可尽享天年的老人因得不到子女贴身的体恤和周到的关怀,他们仍将在劳累、无助、孤寂中苦度晚年。畸形的家庭结构的形成,它在“剥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天伦之乐”的同时,也给老人、妇女和儿童带来了太多的伤害。这种畸形的家庭结构,更在撕裂几千年形成的乡村价值,在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农村固有价值正在失守。因这一代年轻农民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本来家庭观念、集体观念和故土情结并未形成。随着他们的流出,不仅父母长期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得不到传承。而且乡村长期形成的风俗、手工技艺、各类民间文艺等传统文化,因无人继承而渐渐消失。显然他们在放弃对土地依赖的同时,也割断了一份故土情结,放弃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护。
以上这些因乡村人口结构失衡而起,而它丧失的正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这就是国家一直在推行“农业直补”“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却无法取得好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的根源。
三、维持乡村合理人口结构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农村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它更涉及到农村人口的现实生存和乡村的永续发展。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党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农村”“振兴乡村”战略。并就乡村如何发展,十九大报告己清晰勾勒出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路径。要落实中央振兴乡村战略部署,做好乡村振兴,乡村首先必须具备有效承载人口功能,设法将乡村发展所需的人留下。
一是做好农村普查和农村发展规划。乡村要振兴,必须对区域资源和使用状况、发展现状、发展矛盾和诉求等有清晰的了解。明确乡村振兴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路径和方法在哪,要达成什么目标。因此,首先必须做好农村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保证粮食安全、维持良好生态、促进乡村振兴等多维度系统考虑,做好空间分类和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农村发展定位和方向。通过规划引导,开展特色农产业、加工业,以及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做好产业园区、物流中心、旅游景区、交通枢纽、集贸市场和专业特色镇等建设。通过适度的生态移民,将农民从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中迁移出来。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承载人口发展功能。
二是做好农村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要发展乡村产业和经济,关键在人才和资源。农村之所以发展滞后,正是存在于资金、人才的大量流失,社会和科技等资源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吸纳资金能力又差。在目前发展状况下,显然依靠农村自身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是无法做到的。而依靠市场调节不仅无法实现,只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各地要针对优先发展农村要求,出台乡村资源优先配置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牵引和指导,主导社会资源流往乡村。尤其要尽快出台乡村人才使用和激励政策,建立乡村人才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打破制约人才在城乡流动的壁垒,畅通智力、技术、管理资源下乡通道,将熟悉农村、懂得农业、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向农村。通过农村发展,重拾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增强农村吸纳社会资源和资本能力,重建乡村承载人口发展价值。
三是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创新和转型。农产品之所以价格低,农产业之所以收益不高,最大的问题是传统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高、特色不夠。因此,要依托科技和教育,实现农村经济的创新和转型。一方面,要通过政府和政策,引导和鼓励高等专科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到农村地区兴办各类教育、科研基地。开展对农民进行系统的科技教育和培训,为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农业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农民。通过基地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便利的科技服务,并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各类服务性产业在农村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围绕消费新需求做好产业创新。要立足各地特色农村资源和产业,围绕居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看什么、购什么、玩什么,做好市场调研。明确我们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制定消费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利用科技做好消费新需求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牵引特色产品的科学种养。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形成绿色环保、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消费产品,发展新的消费产业,让特色资源在原产地形成更高的价值。
四是促进产业发展搭建稳农平台。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其秘密就在于通过“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乡民提供了自养系统。我们打破旧的封建制度建立新中国,其初心正是期望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更稳定、更安全的乡村自养系统。就业是实现自养的基础,让乡民在休养生息的土地上依靠劳动实现自身发展,这是乡村价值所在。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各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以优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为依托,围绕消费新需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开展“一村一特色产品”和“一乡一特色产业”创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形成区域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化和区域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不唯特色、超越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各地特色品牌,延伸主导品牌产业链,促使更多的农户与现代产业有机衔接。以湘莲为例,要利用湘莲的品牌优势,既开发从种莲、观莲、赏莲、采莲、品莲等以莲为主题的农业旅游产业链;也要开发以湘莲为主题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营销、技术培训、莲文化展示等产业项目,促使农业形成种养加融合的产业链。还有,要帮助农民开办休闲旅游产业、传统手工小作坊、原料加工厂等各类小微型实业。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从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民在家门口能实现创业、就业,以体现乡村有效承载人口“安居乐业”的固有价值。
五是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富裕乡村。当前,乡村正处于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艰难对接阶段。不仅需要保留传统的精工细作的传统,也要有效地实现小农经济与现代机械化、市场化农业的嫁接。因此,要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目标,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通过推动区域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去提升乡村内生动力和活力。一方面,要挖掘和整合好农村闲散资金,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稳妥开展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变法人的改革偿试,打造服务集体成员、普惠农民的乡村经济,为农民开辟长效增收机制。另一方面,作为生产生活一体的农民,必然依存土地为生。但“三权”分置和土地流转必然带来新的规模化农业,并将逐步取代分散型传统农业,又有更多的农民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要以吸纳农民参与为目标,以合作经营为基础,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做好集约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等的制度设计,打造区域农村集约经济,以策应这一新的发展变化。让农民除了有劳动收益外,还可享受股权带来的红利。
六是打造与现代发展对接的乡村。长期以来,有限的乡村集体经济,主要以劳动与劳动结合为特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农产业的科技化、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已迫在眉睫。乡村经济除了劳动联合以外,资本与劳动、资源与资本、资产与劳动等联合的方式将愈来愈多。为顺应时代的变化,必须培养适应各种联合方式的乡村市场主体。要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制度,形成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扶持、引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的新体制。必须在培养专门人才、加速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以实现生产手段机械化、科技化,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理念现代化,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快速进入田间地头,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上下功夫,打破就农业而农业的发展模式,将乡村资源利用从单纯提供实物产品,向提供景观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等功能转化,实现由经营自然资源、提供实物产品、得到销售收入,向经营自然生态、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获得社会综合补偿转型。必须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适应市场所需的履约精神、营销能力,建立按市场经济规律自主运作,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有效对接平台,围绕大市场形成大服务,促使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必须建立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区域彼此协调的机制,将农村发展植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中,在彼此共存、相互促进中,实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总之,要通过建设安居乐业的乡村,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留得下来、活得充实”,而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通过把人留住、让“家”完整,从而形成振兴乡村的基础条件。通过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使“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
作者单位:九三湘潭市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