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件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农民的就医需求被解决,小病拖、大病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本文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从基层的角度看待这项工作,感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新农合的顺利运行。就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新农合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参合农民初步得到实惠,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但从基层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现浅析如下。
一、合医办编制不足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各乡镇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远远满足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办事需求和督查能力。
二、乡镇卫生院的载体作用要加强
作为三级卫生网络中间环节的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但人才匮乏、条件简陋、技术落后却成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最大“瓶颈”。就羊场镇卫生院而言,机构性质不统一,人员编制未落实,财政投入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卫生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缺乏活力。
新农合工作开展以来,按理说大多数参合农民都会选择没起付线、补偿比例高的乡镇卫生院看病,但实践证明了中心卫生院根本没有成为新农合的最大受益者,服务能力跟不上,导致乡镇卫生院成效很不明显,加上开展新农合工作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乡镇卫生院有怨气。随着许多项目建设向乡镇卫生院倾斜,虽然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基础条件和设备等问题,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城乡卫生二元结构依然会相当突出。探索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经营模式,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把追求经济效益转移到社会效益上来,真正坚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是有关部门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乡村医生的地位要提高
30多年前,我国农村实行赤脚医生制度,一大批经过选拔的农村知识青年将自己微薄的医学技术奉献给了农村卫生事业。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三级医疗卫生网,被称为当时解决中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的“三件法宝”,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成为珍贵的农村卫生人才资源。在新农合实施后,乡村医生在宣传发动、政策落实、信息反馈和基本医疗等具体工作中成为直接推动者。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乡村医生老无所养、收入微薄、人心浮动,严重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健全。此外,由于药品价格的大幅下调、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乡村医生的收入。据调查,我镇有个别村乡村医生全年医疗业务收入不足5000元。由于待遇差,条件艰苦,乡村医生宁愿外出打工,作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医生弃医现象在我镇较为突出。
国家应该出台针对乡村医生的政策,把培养一支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用得上、留得住的乡村医生队伍,作为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重要方面来抓。同时,将乡村医生的待遇和养老等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四、加大宣传力度,逐年提高参合率
宣传发动是新农合制度建立初期的“老大难”,农民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对新农合持等待观望态度。比如,有的农民担心新农合制度久不久,有的担心宣传的政策灵不灵,有的担心在具体操作中公平不公平,再加上部分农民健康投资意识和意外风险观念淡薄,缺乏参合的主动积极性。基于上述问题,为达到新农合大数法则的目的,羊场政府不惜成本,下大力,想尽一切有效方法,使我镇的参合率逐年提高,从起初2006年60%提高到现在的99%以上的好成绩,真正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这一大难题。
五、筹资成本高,管理难度大
目前,我镇参合资金的筹集是采用突击宣传、集中入户的方式进行。由于参合群体的分散性和人口众多以及农村交通不便等特点,使得筹资成本高。据不完全统计,仅筹资过程中的宣传资料、人员培训、入户宣传、登记、交通等费用合并计算,筹资成本人均在1元以上。宣传、筹资、统计、信息录入等工作环节衔接不好,又导致参合人员信息数据不准确,重复录入、错误填报的现象普遍存在,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按当前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能否考虑完全减免农民自己交费部分,实现农村居民全部参合,构筑低筹资、低保障的全面医疗保障体系,有些另外,可以按照自愿原则,制定对收入高、认知程度高的农民设立不同交费标准,实行“多交多补、少交少补”的补偿方案。
六、逐步实现全国各地一卡通报销制度
现在在外地打工的农民要占一半的比例,对于简化补偿程序、使患者更方便、更快捷的得到补偿是患者一直以来向往的事情,国家应该统一报销政策和报销比例,在全国各地医院都可以直接报销,即减少患者来回的经济困难和不便。从而更体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优越性、完善性,使农民更得到实惠。
(作者单位: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