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贤军: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 作者:杨贤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30 录入:吴玲香 ]

我省十分重视家庭农场发展工作。2014年湖南省政府《关于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利用3年时间培育扶持10000个家庭农场,省财政安排上亿元资金对家庭农场给予了扶持。为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和指导服务,2015年以来,我省又做了系列安排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湘政办发〔2015〕106号)、《湖南省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湘农发〔2016〕294号)、《湖南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办法(试行)》、《湖南省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办法(试行)》(湘农联【2016】295号)等相关政策措施,到2020年全省将培育5万个家庭农场,并对家庭农场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一、发展家庭农场是现实选择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地或流转土地,从事集约化、商品化及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7年,我省已建立4万多个家庭农场,财政对每户最高可补贴2万元,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细碎化和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等问题凸显,亟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家庭农场适时而生、借势而长、顺势而为。其一,家庭经营能很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灵活性、自觉性和责任感要求,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劳动可不计人力和精力成本,能有效克服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问题。其二,家庭农场的基础稳定,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合作社治理更高效。家庭农场主在经营能力、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素质较好,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模式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资金瓶颈、市场销售瓶颈,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总体上看,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传统承包经营农户的升级版,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困难

到2017年底,鹤城区仅建立家庭农场23个。全区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低,制约因素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流转难。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很强,把土地当作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很多人宁可选择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另一方面,我区是典型山丘区,农户承包地块比较分散,即使家庭农场转入一定数量的土地,也很难集中连片,为机械化作业带来较大障碍。二是融资贷款困难。由于家庭农场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借贷,而金融机构大多从资金安全角度考虑,设置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加上农村抵押质押资源过少、农村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造成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家庭农场通过购买小型农机设备,在耕作、播种、收割等部分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其他环节大多还是靠人工劳动力。大多数家庭农场缺乏烘干和仓储设施,影响粮食保管。四是服务体系滞后。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的覆盖面也比较小,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少,提供的服务有限,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发展需要。五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工作不力,只有农村经管部门在单打独斗,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大,引导、培育及指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家庭农场的主体是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应该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政府应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农场主的选拔和培育、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方面,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

1、加大政策宣传,注重选拔培育。县(区)乡两级政府要把国家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深入宣传到农村,让农民和有意愿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志之士熟悉掌握政策,激发热情,并通过完善现代农业创业补助政策,促进农村人才回流,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等兴办家庭农场。相关政府部门在家庭农场认定工作上,要注重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特征,对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敢闯敢干、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青年农民要重点选拔培育。

2、强化示范创建,增强带动效应。建立示范型家庭农场名录,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适度、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性家庭农场。通过兴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在经营管理能力、生产发展规模、设施装备水平、生产经营效益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家庭农场的技术提升。

3、搭建合作平台,推进融合发展。发挥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优势,借助龙头企业在流通、销售和深加工环节的优势,降低各环节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益。积极推进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组织体系建设,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技部门、大中专院校、科技机构的专家结对联系,进行长期人才培训,联合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试验和推广等合作。

4、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结合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对从事家庭农场指导工作的同志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健全县级服务平台,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价格评估等服务。

5、加强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提高流转效率,降低流转风险。把家庭农场纳入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和物联网建设工程。加强网络平台、信息采集、硬件配置、站点建立和家庭农场信息员队伍等基础建设,并推进网上交易。同时,加强家庭农场的监测统计,采取定期统计和典型调查结合的方式,对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及时掌握家庭农场发展动态,为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财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