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傅永曙等:构建农村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长效机制

[ 作者:傅永曙 尹宗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3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构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长效机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建立健全组织,强化领导机制。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要制定计划,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材奠定基础。首先成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领导组,强化领导机制,这是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基础。学校领导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校长要担任领导组负责人,统筹安排全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分管副校长要亲自抓,督促部门和班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校其他领导要配合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落实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级为一级负责,形成齐抓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教导处要安排好日常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课表,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在实处;少先大队要组织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学到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工会组织要积极配合,组织会员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三支团队,发挥互补机制。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组建三支团队,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一是由分管领导、德育课教师、少先队总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组成校内传统文化教育团队,利用德育课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启迪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调动少先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习传统文化自觉性。二是由关工委组成的校外专家团队,聘请老教师、老艺人讲授传统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实情;三是联系学生参观的博物馆等,由解说人员组成特殊的教育团队,给学生讲解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三支团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实现育人活动的系列化、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

三、激励争先创优,建立奖励机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须以教师为本,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钻研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传统教育方式方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学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挂钩,激励教师争先创优。对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与舆论导向相结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教师发表的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章、著作,应以教育科研成果对待。

四、完善“三个课堂”,实现优势互补机制。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完善学校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网络教育的第三课堂教育体系,整合“三个课堂”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机制。要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德育课教学的总体规划,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比重。促进德育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加强课外第二课堂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确定各学段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形成分学段的序列化活动指南,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开展、少先队活动等方面,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课堂网络教育体系,通过宣传引导和文化传播打造青少年学生喜爱的网络精神家园,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增强网络育人功能,提升第三课堂的辐射力,打造时时处处的育人空间。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是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确保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利用教学、活动、集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要挖掘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请社区配合学校,开展结合地域文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论持久战”;必须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形成科学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落实,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腾飞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中心小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