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奎:逆城镇化值得关注但切莫误判

[ 作者:冯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1 录入:王惠敏 ]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工返乡,还有些企业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赴农村投资。有些研究者或者观察家把这些迹象归结为逆城镇化。对于这些新迹象,有必要认真观察。但是把它归结为“逆城镇化”,甚至认为这会是一股趋势,则有待商榷。

从制度设计上,中国其实没有逆城镇化的“大路”可走。农村人可以进城,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措施的不断推进,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对于农民工进城已经没有了门槛。但反过来,城里人要想获得农村户籍,成为农村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参照城镇化的定义,能算作逆城镇化的人口其实并不是很多。进城生活就业6个月以上,才可以统计为城镇化人口。按这样的定义推理下来,逆城镇化就应该是城市人口到农村生活、就业一定时间(比如半年)。这样来看,偶尔到农村去度假,或者到农村投资并且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的企业家,都根本称不上是逆城镇化。

城镇化下一步发展方向是城市群化。更多的人口将集中到都市圈、城市带等城市群里来,核心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获得了不同意义上的发展机会。随着行政壁垒与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核心特大城市在更大的范围内吸引人口;其他各类中小城市依据特色发展的定位也能吸引到一定人口。在此过程中,各类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实质上属于城镇空间的优化,属于深度城镇化的内容。

美国1920年的城镇化率超过50%,开始迈向城市型社会。此后多年,美国发展的趋势就是向都市圈化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不到60%,远未达到高度城镇化的状态。但随着交通、通信等条件的改变,一些城市人口的生产与消费行为有离开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迹象,这需要重视与研究。但大规模的逆城镇化没有到来,城镇化仍然是发展的主导性趋势。

当前讨论逆城镇化,有两个现象要特别注意。第一个是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承载力有限,农民工及其他外来人口难以立足。这时候逆城镇化的理论,刚好为这些城市的决策做了一个支撑。

另外一个现象也要引起特别重视。近年来,三四五线城市出现了房地产过度开发的现象;一些乡村也有各类开发热,特别是房地产热的苗头。有些机构说,未来大城市与乡村之间将会展现出一条人口流动的趋势线。他们的理论支撑,主要就是所谓中国出现了逆城镇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搜狐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