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佐军等:推出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

[ 作者:李佐军 田惠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2 录入:王惠敏 ]

引言: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央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深化了农村改革,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此外,本月还推出一些重要的法规和改革举措,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通知》等。

一、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央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从1982年起,用两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地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工作,逐步地建设起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和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1982年1月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厂长对工厂生产经营活动行使统一指挥权;厂长要自觉接受和维护企业党委的领导,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1982年1月2日)

国务院批转外贸部《关于外贸出口商品实行分类经营的规定的请示》的通知。外贸出口商品实行分类经营旨在继续改革外贸体制,贯彻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头经营、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方针,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使外贸有一个较大发展的目的。(1982年1月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982年国库券条例》。(1982 年1月8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通知》。决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粮食管理办法,自 1982 年粮食年度起实行。(1982年1月13日)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1月30日)

二、重大事件

国务院发出通令,严格限制发展小炼油厂,坚决取缔小土炼油炉。(1982年1月3日)

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教师提职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从1982年起,把教师提职工作经常化、制度化。(1982年1月7日)

国务院召开沿海9省区市对外经济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中心议题: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982年1月15日)

沪皖纺织联合开发公司在安徽马鞍山成立,这是一家新型的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体;中日软件中心在北京成立;金陵石油化学总公司在南京成立;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在南京成立。(1982年1月)

三、重要论述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的会议上讲话。他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1982年1月13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研究对外经济关系问题时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 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1982年1月14日)

《经济问题》刊发马洪和吴家骏《经济结构是决定社会经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的文章。文章认为,产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价格结构、地区和城乡结构以及积累和消费结构等十个方面的结构问题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效果和经济发展全局的影响最大。(1982年1月31日)

四、重要数据

据《人民日报》报道,1981年全国农村用电量达到420亿度,比1980年增长近14%。(1982年1月2日)

据《人民日报》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建的铁路平均每年800公里。截至1981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5万公里。(1982年1月10日)

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统计,1981年年末,我国城镇储蓄存款达到353.79亿元,比 1980年年末增加71.3 亿元,增长25.2%。储蓄户增到1.3亿多户。(1982年1月14日)

五、作者点评

【中国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又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主要内容。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农村工作第一个“1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包产到户三十年的争论。自此,“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新的经营方式迅速推广。1982年末,实行“双包”的生产队已占到全国生产队的93%,其中大部分是“包干到户”。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实现了由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到农民在“承包”土地上建立的家庭农场制度的过渡。

【外贸体制改革不断取得进展】1979年至1987年,为中国外贸体制初步改革阶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这方面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1982年1月《国务院批转外贸部<关于外贸出口商品实行分类经营的规定的请示>的通知》;同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九省、市、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其基本精神是:在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把外贸经营管理权,包括国家统一经营的进出口商品经营权、外汇使用审批权、进出口机构设置审批权等,分散、下放到各地方和部门,并辅之以出口商品退税、外汇留成等办法,来克服过去外贸进出口独家经营、过分集中的问题,调动各地方、部门和生产企业经营外贸的积极性。

六、作者论谈

【改革的创新滞后成本】分析各种改革成本,对今后深化和完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改革的成本至少包括:资源浪费成本、环境破坏成本、贪污腐败成本、社会不公成本、创新滞后成本等。

从创新滞后成本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为了大规模吸引外资、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采取了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源成本、低能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知识产权成本、低税收成本等为内容的“低成本战略”,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这一战略的长期实施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一过分依赖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相对忽视了技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忽视了自主品牌的建设,以致造成了较多的创新滞后成本。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读书和笔记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