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5年共减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还未脱贫有3000万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工作中的硬骨头,还出现了低收入人群返贫的新情况。据统计,目前,低收入农户平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国扶贫标准,如果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不能有所增长,就有可能出现一边扶贫、一边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的局面。要化解这一风险,需要尽快调整政策进行应对,做到一手抓整体脱贫,一手抓低收入返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5年共减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而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目前,还未脱贫有3000万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工作中的硬骨头,到2020年实现全面整体脱贫大有希望。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以湖北为倒,经过近3年的精准扶贫,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由原来的572.6万人,降至2017年底的201.7万人左右。2018年,我省计划让104.6万人脱贫,963个贫困村出列,17个贫困县摘帽,28.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老少边穷等深度贫困地区,多属因学、因病、因灾或缺劳动力致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抓整体脱贫的同时,还出现了低收入人群返贫的新情况。据统计,目前,低收入农户平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国扶贫标准,如果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不能有所增长,就有可能出现一边扶贫、一边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的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缓解,精准扶贫就会“面临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风险。
要化解这一风险,需要尽快调整政策进行应对,做到二手抓二手硬。一手抓整体脱贫,一手抓低收入返贫。
首先,对特殊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加大保障力度。该兜底的要兜底,保障标准也应适度提高。应因户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等。完善农业生支持补贴及配套政策。对低于扶贫标准的贫困对象要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同时根据贫困原因分类指导。对困教育问题,加大资助政策落实力度,不让学生因贫失学;国家在学费上解决;对困自然灾害返贫的,通过社会救助解决。总之,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今年湖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将重点用于四大特困片区,对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贫困人口,将因户因人落实救助供养、大病救治、生活兜底保障等。
其次,加大产业扶贫。将现行农业产业化扶贫和就业扶贫政策的受益对象适产当延伸到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农户。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培育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要建立“政府+贫困户+银行+市场主体”合作贷款模式,将扶贫资金注入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变扶贫资金为股金,让贫困户变股东,与扶贫产业利益捆在一起,带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脱贫。要加大产业扶持,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下更大力气把扶贫产业做特、做优、做精。政府要搞好产业与市场论证,选择好最适宜在当地发展的产业,保障新上的产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能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科技成果,创新营销模式,开辟细分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鼓励盘活农村耕地、林木等集体经济资源资产,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三是为贫困和口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是设立专业扶贫企业,加大民企扶贫。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现行民企业和国企业中,选择和设立一批专门的扶贫企业,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产业特殊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鼓动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加大对返贫的扶持,政府通过政策鼓励、税收优惠和转移支付加以激励和支持。既促进企业发展,又解决返贫的问题。
五是切实提高扶贫质量,以钉钉子精神消除返贫现象。低收入返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扶贫对象脱贫基础脆弱、脱贫质量不高,稍遇家庭成员生病上学、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变故,就重新返贫。因此,要提高质量。当前,按照既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钉钉子精神确保贫困短板补长、补实、补得高质量。脱贫摘帽后还要留出缓冲期,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减少返贫。还要特别注重培养贫困户的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样扶贫才算扶到根上,脱贫才能稳定可持续。
(作者单位:付博文,湖北麻城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傅光明,湖北省财政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