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黑龙江农业发展特点,探讨了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带动黑龙江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城乡零售渠道体系、农产品销售体系及区域电商平台集群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黑龙江省社”)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社始终将为农服务放在首位,积极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创新为农服务手段,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同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运作更有效的合作经营组织体系。截至2016年底,黑龙江省供销社系统已建立连锁网点21 065 个,连锁经营企业160 个,配送中心254 个,2016年全系统销售总额实现750.6 亿元。
“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黑龙江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抓手,主动注册成立了黑龙江惠丰金源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此来带动全省农村电商发展,推动供销社转型升级。经过短短三年多时间的发展,黑龙江省社已构建起良好的“互联网+”运作生态体系,形成了线上线下、系统内外、产业上下游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建设县乡新零售体系,带动农村服务网点建设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黑龙江省“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广工作效果显著,已在农村形成了众多服务网点。然而,由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地广人稀等特点,农村服务网点在为农服务时成本高、体验性差,使其难以真正发挥为农服务的主体作用。为此,黑龙江省社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电子商务进农村”及供销总社“新网工程”在全省建立的农村小型商超网点资源,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将已有的分散乡村商超整合提升为连锁店,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乡村渠道体系。目前供销社系统已在全省建立4 173 个村级服务社,实现了黑龙江省所有市县全覆盖,成为黑龙江省覆盖范围最广、网点数量最多的为农服务网络。黑龙江省社利用已开发的采购、物流、微店、交易等平台,不仅为零售店提供统一的网上采购、线下配送、会员管理等基础业务,还植入其他互联网服务产品,包括农资销售、代购代理、物流配送、信息咨询服务等,既满足了服务网点的基本业务需要,扩大了经营和服务品类,实现了收入增加,又满足了周围居民多样性的服务需求。除此以外,目前黑龙江省社正在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5 亿元,在全省建设200 家“供销1购”直营连锁店,1 000 家“供销1购”标准加盟店,20 000 家供销社电商合作店,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村“互联网+新零售服务”体系。
(二)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
除了积极建设县乡新零售体系外,黑龙江省社还积极推进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供应链服务平台体系包括基地订单管理、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城市展销体验店、开放式推广体系四个方面。
1、基地订单管理服务
以销售前端获得的订单为基础,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签署收购合约,积极开发合作社会员服务系统,为种植、养殖业合作社提供从订单、农资供应、金融贷款、农技服务、代耕代种、信息类(市场预测)、物流、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农牧托管、土地流转、农机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农资销售及助农金融业务。2020年前通过合作社服务平台,为全省至少50%以上合作社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覆盖耕地面积6 000 万亩。
2、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
在全国黑龙江农产品主要消费地(如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设置前置性仓配中心及分装厂,为企业提供仓配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规模太小、资金及抗风险能力弱、仓储设施远离消费地,难以及时、足量满足客户需求。建立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不仅能降低前期运营成本压力,而且通过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降低其资金压力,带动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产品销售体系中。
3、展销体验店
在主要城市设置展销体验店,一方面有利于品牌和影响力的打造;另一方面,为前端的经纪人及渠道客户提供展示窗口。其中重要部分就是生产基地展示平台、质量追溯体系和会员管理区域中心。
4、开放式推广体系
整合从生产到仓储配送供应链,为众多的渠道商乃至个体经销商提供无忧服务。在供应链前置、展销中心及后端的柔性化生产组建好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庞大的经纪人和渠道商队伍,以会员制形式带动产品销售。
二、问题及挑战
虽然黑龙江省社在推进“互联网+”工程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的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互联网认识不足
电子商务进农村不仅包含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农资供应及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也包括通过互联网思维及平台对社会资源整合及供应链再造等内容,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引爆点、切入点选择性非常广阔。然而,由于互联网是新生事物,无论政府和企业对其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都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对理解政策制定、发展领域、路径选择、模式创新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二)受客观环境制约
黑龙江属于农业大省,农产品体积大、附加值低、不易保管、季节性强以及地广人稀、消费规模相对小、电商运行基础薄弱、黑龙江距离消费集中地区距离远等一系列特点,使得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一系列客观发展瓶颈。
(三)大品牌、实力型企业触网深度、广度和力度不足
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最终需要大企业、大品牌、大平台的带动,然而,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黑龙江省既缺乏覆盖全省、影响全国的大型电商平台,又缺乏能满足各区县地方特点的区域电商平台。而且,黑龙江省还缺乏有实力、有长远战略规划的本地化互联网企业,目前很多小型电商公司既无长远规划,也无持续运营的实力,难以支撑高风险高投入的电商运营,导致支撑黑龙江省农村电商运行服务体系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运营主体缺乏。
(四)资源聚集度过低,资金使用分散
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需要较大投入和规模效应,需要相对较高的资源聚集度。同时,各级政府都有相对的资源投入,但支撑全省性的体系和企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五)人才聚集度低
农村电商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人员队伍,然而,由于黑龙江省尚未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难以为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平台体系和政策环境,导致本来稀缺的人才大量外流,不能集中起来办大事。
(六)产业聚集度及契合度低
目前,黑龙江省很多电商公司不接地气,缺乏实体经济支持。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或没有与实体经济建立紧密的业务、流程乃至资本上的联系,无法形成电商产业集群及生态系统,难以真正发挥电商产业链的规模优势。
(七)物流聚集度底
物流单量的聚集度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是黑龙江省网销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外,作为黑龙江省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难以制定出一套优化的物流运输体系及节点布局,无法搭建起综合的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
(八)市场化水平不足
这一轮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特点是政府驱动型,然而,政府资金及其他资源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难以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无法吸引更多本地化、专业化的运作团队以及民间资本进入,阻碍了共同打造农村电商运行体系目标的实现。因此,从省、市乃至县级层面,应该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对那些本地化、持续性、带动型、盈利式的企业及项目进行支持及投资,提高资本市场化运作水平。
(九)缺乏适合本地特点的区域电商平台及服务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相对完整的内生闭环系统。但这一轮农村电商的发展中,电商巨头力推工业品“下行”,并没有在带动本地产业及经济发展上起到理想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县域的经济生态,抽走了当地的财源。因此开,发适合县域特点的区域电商平台以及能沉得下、做得实、引得进(资本及资源、)带得动(产业)的企业化、专业化有实力的服务团队则成为发展县域电商的关键性要素。
三、政策建议
大企业控制大宗农产品贸易,这是全球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应着力培育这样的大型农业企业,以便对大宗农产品贸易有更多话语权;由于企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难以将黑龙江省众多的独具个性的地方特产销售出去,因此,要主动为个性化产品搭建全国的销售平台和渠道,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提升黑龙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黑龙江省没有一家能够为种植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企业,但未来黑龙江的大农业一定是由大型服务性企业控制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端,因此,要积极支持大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互联网+三农”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黑龙江的操作时间看,如何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成长获益,关键在“融合”,这个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黑龙江省供销社利用自身传统产业的优势及强势地位,主动与互联网对接,既在互联网时代力争顺势而为,赶上潮头,同时也借用传统产业的良好融合,降低了电商平台运营前期的投入成本及风险,使“互联网+”的效果看得见、做得实、摸得着、用得上。为“互联网+三农”的推广应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黑龙江惠丰金源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网络信息》2017年第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