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农村电商蓬勃兴起,带来互联网时代农村生产、经营和消费观念的变革,加速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再分配,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农”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湖北省谷城县在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
一、实践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谷城县农村电商产业集聚企业、商户和个人网店50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2.1万余人,年线上交易额达12亿元,其中农产品线上交易额8.5亿元,占总额的70%以上。农村电商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引擎”作用。
(一)开辟了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新通道。由于农民信息来源渠道少,对市场信息缺乏敏感性,农产品卖难的情况时有发生。谷城县蛋鸡、土鸡养殖产业基础较好,规模较大,但市场价格一直不稳定,今年春季禽流感期间,鸡蛋严重滞销。经淘实惠电商搭台,庙滩镇养殖大户詹红梅的5万余枚皮蛋以0.8元的价格销售一空,销售收入增加2.5万元。谷城土鸡蛋搭上电商产业发展快车,销售价格从线下每个1元提升到线上每个1.5元,2万农户从中受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通过与农村电商企业加强合作,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适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全县已建成农产品电商基地66个,网络农户4.6万户;线上销售农产品种类达到200多个,其中谷城本地产品销售的比重达到85%以上,自主设计并加工的品牌企业占比达到35%。
(二)催生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全县通过建立“电商+农业、电商+工业、电商+商贸服务业、电商+旅游业、电商+精准扶贫”等多个平台,有力促进了多业融合和交叉重组。谷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茶叶大村——五山镇堰河村曾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通过湖北携旅、快乐国旅、途牛等旅游公司的网络宣传带动,今年通过互联网联系的茶乡生态游游客人数增加20%。汉家刘氏和玉皇剑两个传统茶业公司加速向电商企业转型发展,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网络了全县90%以上的茶农和茶叶基地。全县计划用三年时间新建和改造茶园10000亩,有机茶面积增加到5000亩以上,集茶叶种植、加工、线上线下销售、茶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汉江社区、智慧谷城、点赞传媒等一批电商企业先后落户电商产业园,丰富了谷城电商业态。
(三)树起了特色产业培育的新“航标”。谷城有很多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像野生板栗、柿子、猕猴桃、葛根、蜂蜜等,长期以来“藏在深山无人识”,产品变不了商品,资源变不了资本。去年“永保大叔”等电商企业通过开展“板栗节”“柿子节”等网络营销活动,网络搭台销售野生柿子12万斤、板栗10万斤。板栗曾经是谷城的一个特色产业,面积一度发展到18万亩,由于卖难、储存保鲜难,面积、产量逐年萎缩,是电商重新点燃了广大山区农户发展板栗产业的新希望。尝到了甜头的赵湾乡也将野生柿子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今年在左庙村新建40多亩火晶柿子新品种基地,并将柿子作为农户“四傍”植树的新树种。电商企业华夏创谷公司联合商务部旗下企业百成源公司在山区乡镇建立了野生猕猴桃、葛根、蜂蜜等特色产品基地,注册了“万里山”“谷城印象”两个商标,产品畅销北京等地市场,形成了“市场+电商+基地”的供产销一体化新发展模式。电商不仅打开了营销新渠道,还以精准的需求信号,引导特色产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促进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四)趟出了农民创业致富新路子。农村电商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谷城县整合人社、扶贫以及人才商学院等各类培训资源,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000余人次;大力开展“农村电商+金融+精准扶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42笔7039万元;孵化电商企业36家,162人实现成功创业。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依托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在88个村建立电商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3250户。电商企业纤裳服饰公司在3个乡镇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800多名农村无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宏森科技公司在高寒山区的万湾、天子沟、高庙三个贫困村引导农户种植胭脂米,米价达到每斤80元,农户亩均增收7800元。谷城农村电商淘实惠助推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在全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上得到推介。
二、主要做法
谷城县委、县政府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科学编制规划,强化目标导向,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强力突破。
(一)建园区,打造电商发展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应用主导”的原则,推进电商产业园区建设。以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为主体,先后启动光彩城、农商城、人才商学院等三大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组建了县级电商运营中心。目前,全县三大电商产业园已入驻电商企业215家。
(二)壮主体,培育电商产业集群。精准招商引进电商主体,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淘实惠、网来云商、供销e家、EMS、顺丰速递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集聚园区。大力培育本土电商,推动大众网上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会青年、大学生等创办电子商务企业或利用本地农特产品开展网络销售,华夏创谷、谷城印象、汉家刘氏、小蜜蜂、军旅班河、宏森科技、左手拉拉、特战兄弟等一批本土电商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企业“触网”转型,支持石花酒业、正全农业科技、瑞致和、永保大叔、山水韵等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站或通过国内知名网站开设企业网店。目前5家企业成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个电商园区成为市级示范基地。
(三)建体系,构筑电商发展支撑。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宽带提速升级工程,行政村通光纤率达到100%,发展农村宽带用户3.12万户,是2015年的2倍,占农村总户数的比重达到23%。构建“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全县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10个乡镇级综合服务站,镇级站点覆盖率达100%。华夏创谷公司联手县汽车客运站、中国邮政、供销E家等3家物流企业,整合社会配送车辆25辆,开通了“以县城为中心、配送辐射10个乡镇(场)、187个自然村”的“货运班车”,形成了“一点多能、一网共用、深入融合”的农村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交通物流网络。构建农村电商创业培训体系,整合人社、扶贫、妇联、团委、残联以及人才商学院等培训资源,共培训企业、合作社负责人、村干部、村实体店店主等3000余人次,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强支持,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出台《谷城县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电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电商产业园建设、电商企业发展、电商配套体系建设、电商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商务、发改、财政等59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设立电商办,统筹负责全县电商发展工作,制定电商发展路线图,确定年度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形成全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启示与思考
从谷城的实践看,农村电商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联手发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型电商生态。县域电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的行政推动作用有限,个别企业的引进也会独木难支,必须依靠服务商与平台、网商、传统产业、政府有效互动。政府要“搭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提升理念、建立机制、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分步推进农产品电商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从“星火燎原”到“精耕细作”。企业要“唱戏”。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将商业模式融入“三农”发展,让电商在农村生根发芽、健康成长;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商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快递等各类资源加强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农民要当“主角”。农村电商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兴力量,要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人群走上电商创业之路,成为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
(二)更加注重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打造便捷高效的全域支撑体系。电商体系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平台,也是当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短板。必须围绕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来提升,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不求高大上,但求有实效。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上,加快现代物流与现代仓储集中化建设,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既要引进快递物流公司设立总部或区域配送中心,又要培育一批信誉优良、服务到位、运行高效的本土快速物流企业,加快推动快递企业、邮政企业和干线运输的横向联盟、优势互补,打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物流双向通道。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上,以县城城区、乡镇中心和重点村(社区)为重点,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培训,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推广应用。在农村电商人才体系建设上,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电子商务培训、实训、孵化、科研等全程服务,提升电商创业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引导一批既懂电商又懂农业的高端人才扎根县域,吸引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返乡创业。
(三)更加注重生产与销售闭环衔接,有效匹配农产品需求和供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手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小生产“最先一公里”与大市场“最后一公里”融合,推动“农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向“消费者需要什么就引导农民生产什么”转变。要对接市场第一需求。建立农业产销一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处理,准确掌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分析研判市场消费热点,将市场终端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生产最前端,以动态有效的市场需求指导农民调整生产种植计划。要把握农民种养环节。围绕做优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以规模促订单、占市场、增效益;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农村电商企业开展QS认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创建驰名商标,培育形成一批富有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要打通网络销售渠道。着力构建多元化网络销售渠道,尤其要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对微信、直播等自媒体、社交化营销给予更多宽容和支持,发挥好农村电商联盟作用,缓解蔬菜、鲜果等大众农产品滞销问题。
(四)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二次繁荣。电商对于线下实体经济而言,不仅是在摧毁一个旧世界,更重要的是再造一个新世界。坚持实体店与电商两线融合、全面营销,促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一方面,推进“+互联网”引导线下企业走到线上来。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创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服务链完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门户商务网,发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依托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建设区域性电商销售专区,开展农产品网上零售和批发业务,发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另一方面,推进“互联网+”引导线上企业走到线下去。加快农产品传统市场向现代综合交易市场的转型升级,支持电商企业与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合作共建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商务综合体。积极探索“基地+城市社区”直配模式、“批发市场+宅配”模式,推动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依托社区便利店、水果店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
(作者系湖北省谷城县政府研究室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