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工业产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出现了以农民贫困化为特征的农村衰落,这在茅盾的小说《农村三部曲》中有很形象的描绘。这种衰落与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衰落不同,虽然当时的城市经济也有所发展,但是因为体量太小,不足以改变农村的社会结构,也不能为破产的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当时有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乡村建设,但是他们只能在乡村内部寻找发展机会,最后大多都无疾而终。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民开始大量离开农村,农村普遍出现以老龄化、空心化、原子化为特征的农村发展困境,这与西方工业化后出现的乡村衰落很相似。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村的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希望借此缩小业已存在的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的活力。同时,社会各界包括知识分子、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进行了大量乡村建设的实验,希望通过发展农民合作,增强社区互助和弘扬农村文化来促进农村发展,避免中国重蹈西方农村衰落的覆辙。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第一次将乡村振兴提升为执政党的战略,为中国未来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我们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避免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衰落。乡村振兴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实施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既要警惕对乡村发展的乌托邦化,也要防止腾笼换鸟式的伪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并非是要回到传统的农村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病”,包括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破坏、工作压力巨大等,让不少人向往农村田园生活,这很容易让人们把传统的农村生活理想化、艺术化,希望回到传统的农村生活。但是,传统的农村并非都是桃花源,尽管我们可以找到少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生活富裕的传统乡村,悠久的传统使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在更多的村庄中,我们可能会看到粮食生产不足、环境退化、地方病和大量文盲存在。人民公社时期曾经通过严格的行政手段将农民固守在村庄中,甚至将城市人口迁移到农村,但是结果却并非是乡村的振兴,而是普遍的贫困。
在乡村振兴中,首先需要保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让人口、资金和技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起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融合。其次,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新的功能,过去乡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乡村的功能只是满足村民的需求。现在乡村具有了更多元的功能,不仅仅具有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具有环境保护、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乡村不仅仅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复兴传统乡村,而是乡村的再造。
振兴的乡村仍然是农民的乡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尽管乡村振兴需要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的进入,不能将乡村封闭起来,但是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中,要避免简单地将农村变成企业家的投资场,避免企业家将农民的土地、山林和草场流转以后而将农民排除在外。只有农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离开了农民的参与,即使将乡村建设成花园,那也不是乡村振兴,只是增加了一个旅游景点。
乡村振兴还要避免将乡村变成城市人居住点。随着“城市病”的严重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过程,即城市人口到乡村建房居住。但是在乡村建设几个漂亮的居住点以吸引城市人口的进入,绝不是真正的振兴乡村。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和生活富裕,不是腾笼换鸟将农民迁移到城市中,把农村变成企业家的投资地和富裕阶层的后花园。
就全世界的农村发展而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重新振兴乡村仍然是一个新的题目,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自己根据中国农村发展实践去探索。在这种探索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首先,要避免农村单向的人口流出。要通过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完善乡村的公共服务,改善乡村环境,增加乡村就业,使乡村成为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地方。
其次要发展乡村的多元产业,增加乡村就业。交通和通讯的改善,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将乡村与全球连接在一起,这为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乡村不仅仅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服务业、创意产业。第三,培育农民组织,通过互助合作、社区服务等方式,促进农民克服农业规模小和家庭分散的弱点,通过集体的努力,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青年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