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创建,在生态循环农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养殖污水治理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市为抓手,发展绿色制造,腾笼换鸟,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生态意识、生态自觉进一步提高。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度还不高,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和问题,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美好生活的需要。
田园洁化美化工程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设施化、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推进化学投入品减量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开展农田生态修复,创新农业清洁化生产模式,运用生态、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构建山地林湖草自然生态系统,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推进“产庄融合”,适应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发展大地彩绘、植物造景等创意农业。
产业融合推进工程
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助推传统农业跨界发展,运用+互联网、+文化、+休闲等多种模式,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生物质材料开发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休闲食品、休闲商品和休闲装备制造业,着力培育休闲文化和休闲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农村冷链和物流体系建设,发现新型零售业态,推动农业从供应链低端向高端的跃迁。
农村产业社会化服务联网工程
深化“1+1+N”农推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本土农科院所、农技人员队伍,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附加值。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农业合作组织内部金融互助功能的建设,不断拓展、优化农合联服务功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开放农村服务市场,制定市场负面清单,鼓励、吸引、规范各类社会资本在农村投资,构建多元、多层次的农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美丽乡村转型升级工程
按照“产庄融合”、生态宜居、村强民富的要求,推进从村庄建设向村域发展的递进,变设施、环境、生态以及文化资源为经营资本,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植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界定农村公共设施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事务的关系,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和长效维护机制,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农村持久美。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文化礼堂”等农村文化阵地功能,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利用,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文明生活习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村庄形态美、产业品质美、居民心灵美的统一。
农村居民生活富裕工程
坚持农村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报酬同步增长。发展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星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等,鼓励和扶持农村创新创业,支持大学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城市创业就业人员返乡创业。大力推进农村新兴产业、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地转产就业的机会。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推动农村共享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同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困难群体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工作,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全面小康没有一个人拉下、掉队的目标。加强农村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设健康中国。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工程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保障公正平等的发展权。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政府社会治理功能下沉,推进事权、人权、财权三者统一,正确处理好村民民主自治与政府依法治理的关系,适应乡村居住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完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农村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宽农村自我服务、表达诉求、民主自治渠道。健全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及时化解矛盾、疏导心理、调解纠纷。
作者单位:湖州市农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知行三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