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俊:农村学校撤并如何走出两难境地

[ 作者:李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3 录入:王惠敏 ]

近几年以来,农村里的孩子上学难问题越来越普遍存在。我们经常看到媒体的报道,说到七八岁的孩子起早贪黑到十几二十里地以外的学校上学。据新华08网的报道:“早晨5点半起床,6点出门,7点到校;下午5点半放学,6点半到家。在会宁县八里湾乡崎岖的山路上,不少孩子和他们一样,每天都按照这个时间节拍在上学和放学,无论刮风下雨,都不会改变。”

随着农村学校不断撤并,很多孩子只能到更远的学校上学了。据新华08网的报道:“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上唯一的中学被撤并,数百学生需要去60里以外的乡镇求学。”2011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市正宁县一辆货车与幼儿园校车相撞,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该事故发生之后,人们对撤并学校批评声音越来越多。

郑风田教授在《甘肃儿童惨案的真正凶手》这篇文章上说到道:“面对如此多的悲剧,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就近入学?而非要让这些幼儿与小学生坐校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幼儿园、小学?其实上述惨案真正的凶手并不是校车,而是那个撤点并校行为。如果这些幼儿能够就近入学的话,如果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何苦要乘用这种危险的交通工具?所以真正要解决这些惨案的持续发生,还是应该停掉目前片面的撤点并校行为,让农村的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免去长远路途的危险之苦。”

其实,撤并学校的根本原因,就是生源减少。如果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也要办下去,那么必然导致财力的严重浪费。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规模经济。要知道,一个老师教人数60人左右班级和人数几个人班级,成本差别不大。据新华网的报道:“在山西省平顺县的太行山深处,散落着几十所‘袖珍学校’——每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加起来还不到10个人。据平顺县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夏,全县127所农村小学中,学生人数不足10人的‘一师一校’学校有46所。学校越办越小,学生越来越少,很多问题接踵而来:比如学校的经费问题,师资配置问题、教学质量问题等等。”

这些年以来,农村低龄人口不断减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小学校数、在校生数继续减少。全国共有小学25.74万所,比上年减少2.28万所。”《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小学28.02万所,比上年减少2.07万所;招生1637.80万人,比上年减少57.92万人;在校生10071.47万人,比上年减少260.04万人;小学毕业生1805.20万人,比上年减少59.75万人。”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人口看重一种负担,认为人多是坏事。实际上,人多未必是坏事。导致农村孩子上学难的原因,就是农村低龄人口数量减少了。由于农村低龄人口数量过少,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只能选择撤并学校。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几个孩子就近入学而建一个学校,这是非常奢侈的。我们可以考虑私塾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出路。政府可以对选择私塾学堂的孩子进行直接资助,从而保证了他们有了享受教育的机会。我觉得私塾学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这比早贪黑到10公里左右的学校上学更有优势。同时,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农村里的留守儿童能够进城和父母住在一起。

政府在撤并学校的过程,不要把这些学校都集中起来,而是合理布局,能够尽量照顾所有孩子。比如,甲村和乙村距离有10公里,那么学校位置最好在两个村庄的中间。有的地方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强制撤并很多学校,从而在镇上办一所超级学校,让该镇所有农村孩子都到镇上来上学。

要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还要体制上改革,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尤其是幼儿园方面,更应该降低门槛。当然,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草根清谈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