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农民,不能没有农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在乡村表现得更突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要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胜全面小康重点、难点在乡村。在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经济模式的突破创新,制度政策体系的配套完善。关键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发展的区域、村域不平衡,产业、业态不平衡,要素配置、流动不平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生产力提高、效益提升不平衡,收入分配和获得感的不平衡,以及权力、义务的不平衡等。这种不平衡既有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也有发展理念、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原因。这种不平衡既是长期城乡二元影响的结果,又制约着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制约着乡村更充分地分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红利,滞缓了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天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生产力不断解放,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中国长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收入群体的多层化和现实需求的多元化,要适应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表现突出,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充分。这种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要素利用不充分,要素配置低效、一些资源要素闲置沉淀,新要素开发相对滞后,要素制约成为发展的突出瓶颈。二是产业发展不充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短板突出,农业产业链短,价值链和供应链发育不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和产业新兴态联动发展机制不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加强,需要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侧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三是融合不充分,技术融合、产业跨界融合、城乡融合度需要深度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扎实落地,使模块化、分布式、共享经济等新思维、新业态充分发展,构建成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四是农村市场开放不充分,虽然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开放相对滞后。农村产权交易在种类和范围上需要突破,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金融服务需要依法、规范、有序推进,三位一体的农合联组织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需要进下推进。
面对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农村以其特有的资源秉赋、生态条件、产业特色、民俗风情,展示了美丽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广宽前景。休闲产业及其业态,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构筑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动能、新增长极。一是依托大交通和互联网,以美丽乡村为平台,以生态+、环境+、产业+、科普+、美食+、文化+、养老+、健康+等,突出互动体验、强身健体、度假休闲、养老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新业态,促进农村休闲旅游业的转型升,培植固定客源市场,打造休闲生活目的地。二是依托农业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中国制造2025为载体,以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农产品特别是主要食品加工、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载体,结合农村双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工程、低收入农户增收计划实施、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和残疾人帮扶,大力发展休闲食品生产、休闲商品加工、休闲装备制造,拉长农业产业链,做强休闲产品供应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为载体,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文化产业,丰富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载体,完善乡村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文化市场,乡村文化人才,提升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发展从规模化向集约化发展,从追求人口的城市化到追求经济的城市化,需要在城乡之间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功能区的协调布局,实现产业的融合配套、实现生活的互动一体,新时代的城乡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依托智慧中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区域化功能布局,着力发展适合乡村发展的文创产业、动漫产业、智慧产业等新兴产业或产业业态,着力发展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城市微农业、植物工厂、花卉租赁服务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乡村产业更兴旺。二是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低效的资源,大力发展合作经济、股份经济、共享经济,腾笼换鸟,破解城乡发展空间要素制约,拓展创业空间,降低创业成本,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既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加小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分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红利,又加速城乡要素的流通,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解决发展不充分的短板。三是充分利用绿色发展战略导向,顺应产业融合大势,加大农村农业开放发展力度,引进技术、资本,挖掘和开发农业、农业资源功能,在生物质材料开发、替代利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创意农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农村传统特色产品创新发展上走出新路。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老化;空壳村的大量存在以及宅基地的扩张与耕地保护红线守护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农业生态功能实现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矛盾纠结。破解这些矛盾、问题,需要从全局、系统、整体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经济价值。
中等收入是否是陷阱?
中等收入是否是陷阱?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等收入是其一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国际发展实例来看,要走过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这个过程便是现代化的实现过程,顺利完成这个跨越的国家很少,特别是从一个农业大国跨入现代化的成功案例更是少之甚少。不少国家长期滞留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加快跨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着力提高农村常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必须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的深度开发,提高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岗位竞争能力,提高其创业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农村沉淀资源的开发利用,变“资产”为“资本”,借助于互助联合、股份合作、众筹、共享,既有效解决发展中的资源要素瓶颈,又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必须强化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通过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实现农业的跨界发展,既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又实现科技增值、文化增值、服务增值。
农村面临刘易斯拐点?
农村面临刘易斯拐点?农村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大量流过城市,“地谁来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需要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否转移殆尽,农业劳动力开始进入短缺状态?事实上,尽管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依然偏高,之所以有劳动力短缺的感觉,问题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体面、有尊严的职业。其二,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关键是要素配置的合理,这种合理性在于边际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用机械化程度或其它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历过“没有发展的增长”,深刻的启迪是我们必须借助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加快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转变,在融合、跨界中实现质的飞跃,以吸引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向新型农业配置。其三,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催生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跨界和融合导致“农业+”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农业从业人员的分流加剧,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开始凸现出来。其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发展、工商资本涉足农业项目,反映出随着现代农业效益的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式的发展速度,使得刘易斯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的距离可以缩短,甚至交叉式的重叠,这将进一步释放人力资本的红利。
农村的房子谁来住?
农村的房子谁来住?当前农村普遍面临一种悖论式的问题,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扩大,与此同时,农村住房建设提速,宅基地占用面积迅速增加;农村空宅率、村庄空心率逐年攀高,与此同时,农村一宅难求的呼声依然很大。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可开发的建设用地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城市土地的高价格引起人们对土地价值期许的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农村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合法获得宅基地成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最大的福利和长远利益的寄托。问题的解决应充分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建构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态的要素配置机制,合理的农村要素定价机制,降低农村原住居民的创业成本、生产、生活成本。其二是因地制宜多元化推进城乡要素特别是土地要素的流动,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体系,通过所有权、使用权或经营权的分置,使沉淀的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让城市居民获得农房居住权、使用权,拓展生活空间、创业空间,让乡村居民通过获得财产性收入降低进城成本,加快“人的城市化”进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实现,只有所有者权能的充分实现,才能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使其释放出巨大的新动能、新红利。
财政性“三农”资金怎么花?
财政性“三农”资金怎么花?美丽乡村的系统创建,创建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其后期养护的推进,加上各类农业补贴,使“三农”支出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投入,是国家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体现,应该体现为村级集体所有者资产的增加、增值。特别是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不仅为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的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提升了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村成为投资的热土,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休闲度假首选地,成为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居民创业的乐土。财政性“三农”资金不应沉淀,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能成为增加后期养护投入的负担。用好财政性“三农”资金,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其一是投入的精准性,明晰各级政府与乡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加大各级财政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突出群众关心、关注的基础设施的瓶颈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提高公共财政供给的效能,坚持规划引领、问题导向,防止重复建设、形象工程形成无效投资、不良投资。其二财政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除去必要的财务成本和管理费用之外,应纳入集体组织资产总额,建立集体资产明细,为后期开发中资产转化为资本奠定基础。其三是加强后期监管,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并实现保值增值。
作者单位:湖州市农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知行三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