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卓伟:关于民族地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 作者:卓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21 录入:吴玲香 ]

如今,在全国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成了各地党委政府需要重点思考的工作。按照我省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标准以及退出验收考核机制的要求,贫困村退出的话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要有合理持续的收入来源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因此,大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省内对口帮扶凉山州金阳县的援彝工作者,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彝区实际,笔者认为,通过村“两委”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也是解决彝区贫困村因为缺乏资金、人才、理念而发展滞后的有力探索,更是带动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增收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路径。

为什么要在彝区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为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村级集体经济是指村集体组织通过流转、外包、出租集体资产、入股等方式取得经营性、服务性收益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为民服务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手段。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政策指导性意见;2017年初,省委农工委、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试行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基本形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80%以上的村(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对更多更好享受改革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村级党组织不仅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经济薄弱的村往往容易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能“有钱办事”,基层党组织才能不断赢得党员、群众信赖,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才有向心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对村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起到带动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能力比较强,村域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当前,“村富民穷”、“村穷民富”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相对偏低。这就要求我们着眼“村强民富”,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拓宽渠道、提供支持。

第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证。到2020年,贫困群众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还很艰巨、难度还很大、困难还很多。当前,金阳县财政实力还很弱,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投入需求,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产品比较短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改善,供与需的矛盾非常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着眼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较好地弥补公共财政不足,更好地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贫困群众同步小康。

在彝区贫困村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阶段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彝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2017年广汉市对口帮扶的依莫合乡古梯村和堵日洛村,均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主要收入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外出务工为辅,无规模特色产业。虽然农村土地大部分承包给了农户,但两个村仍然有大片集体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特别是荒山、荒地等资源,这些资源完全可以用来发展种植和养殖项目。目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包括大小凉山,中央、省以及对口协作省、市、县的很多优惠政策都向凉山倾斜,为凉山彝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彝区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相信只要找准路子,精准施策,彝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将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

其次,可以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民增收致富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采取“支部+产业”的方式,与贫困群众形成利益共融体。引导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按不同的出资比例筹资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上专项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启动资金,走“村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扶持发展路子,发展高山牛羊养殖。将收益中的40%作为分红分给合作社社员,保障贫困户分红收益,同时将收益中的30%作为村集体经济完善设施设备,另外将剩余的30%作为今后养殖的后续投入资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双赢”效果。

 最后,借力各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整合金阳县村级集体发展资金、广汉市对口帮扶财政资金等各级扶贫项目资金,引领撬动民营企业等多元化社会资本向农村集体产业项目聚集,利用古梯村和堵日洛村大片的荒山、荒地,种植牧草发展高山牛羊养殖,助农持续稳定增收,为如期脱贫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成立的金阳县古梯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金阳县堵日洛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统一生产经营、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合作社凝聚力;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指导等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要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任务抓在手上,强化保障,政策引领,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成长路径。

其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要树立强基固本、重视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想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拨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掌握致富本领;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切入点,着力提能力、强堡垒、夯基础,提高他们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脱贫工作队”。同时,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村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将“要我脱贫”的思想转变为“我要脱贫”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相信靠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命运。

其二,要统筹资源抓好落实。统筹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水务等部门资源,从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增强其“造血”功能。建立符合金阳实际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相关部门要坚持和完善银政、银农对接机制,积极搭建银企、银农合作平台,着重协调金融部门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困难。各金融机构和县政府投融资公司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国土部门要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大学生、农村能人、村“两委”干部等利用各自优势,回乡领办村级集体经营实体或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其三,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村级集体经济高位发展。现在正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阶段,正是新生力量的注入期,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今后靠谁搞农业现代化?肯定不能靠传统农民,现在依靠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拥有初高中文化,有知识,也能接受新技术;尽管市场营销能力弱一点,但从事规模经营,养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猪;种几十亩、几百亩田,甚至几千亩田)。他们种地不仅是为了生存、吃饭,而是把农业当成职业,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力量。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和机会,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头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到成都、德阳、绵阳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彝区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发展。

其四,要借助“互联网+”,融入大市场。

首先,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过去是城乡二元结构,相对隔离,落差很大,农村是个闭塞的世界。现在互联网让城乡得以更好地沟通,甚至是站到同一个起点上,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

其次,通过网络技术,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流通加速,流通成本降低,运输和存储成本降低,农产品销路更畅,所以很多地方特产现在也越来越有市场了。互联网农业、农业电商是市场行为,政府不能替代它们,那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为两端紧密连结创造条件,为两端增加润滑剂,通过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让农民学会从手机、网络、新媒体等上面了解获得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投入品购买服务等信息。另外,可以帮助农村电商做些事情,搞一些新农民创新创业大会,以让农民知道有哪些商家、电商是可以选择和对接的。围绕市场和信息,将集体经济与电商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发展农产品网购,让小产业融入大市场,小产品做出大品牌,实现线上做生意、线下建基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产销格局。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委农工委,现挂任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扶贫移民工作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 2017-08-1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