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高志奇:农民精神文化缺失到底有多严重

[ 作者:高志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4 录入:实习编辑 ]

——从农村的丧事过程谈起

关于农村丧葬

我之前有过一些研究,从丧葬仪式到丧葬意识,最后上升的丧孝文化。不能说丧孝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但是中国的丧孝文化一定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在农村体现得最为明显。

之前所写的关于农村丧葬丧事的文章主要来源于我爷爷等亲人的去世,因为我全程参与了整个丧葬过程,对我的触动很大。本来我以为关于丧葬丧事方面我了解的已经比较全面和清楚了,但是前两天的奔丧,让我对农村的丧葬和丧事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我爱人的姨夫去世了,我们匆匆忙忙回去,又匆匆忙忙回来,虽然时间短,但是一天时间就让我对当下农村的丧事过程感到很震惊。这个震惊使我认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彻底变化,不是像之前那样将丧葬过程出现的特殊现象归结于丧葬文化,因为它反映出的并不是简单的丧葬文化,而是农民在精神信仰方面出现了问题,即农民精神文化严重缺失,甚至农民都不知道何谓真正的“喜怒哀乐”。

一件丧事都能让人为的办成喜庆之事,而大家却习以为常。尽管大家都说红白喜事,但白事之喜针对的主要是死者,因为他得到了解脱,不用再为尘世的繁琐事情而发愁和忙碌奔波,但对于生者来讲,意味着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而亲人所扮演的角色其他人是不能代替的,比如父母亲这样的血缘角色又有谁能替代的了。

所以,对活着的人来讲,亲人的去世是一件痛心的事情,不能连白事的性质都搞不清楚,与红事同等对待,甚至进行令人厌烦的娱乐。

可以说,现在农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全是脱节的,物质并没有决定精神,而精神更没有引领物质的建设。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主要是指物质扶贫,但是物质并不能代替精神,而精神不脱贫,也不会实现真正的物质脱贫。

对于丧事这样严肃的事情都能嬉皮笑脸,人们的是非观和廉耻观又何在?

反常的声乐和舞蹈

在我的印象中,去世人之后,听到最多的音乐便是哀乐,可是这次奔丧,却没有听到一声哀乐,有的只是请来的吹手和所谓歌手的“个人演唱会”。在我看来,这是何其的反常,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没有觉得不妥,更没有站出来阻止,大家只是尽情的观看和配合,不时还会有点掌声。

我也没有阻止这样无聊且又不符合情境的乐声和舞蹈,因为我不敢贸然打断大家的雅兴,更害怕影响到丧事的顺利进行。我明白这些给红白喜事伴乐演奏、唱歌和跳舞的人的初衷,他们无非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展示自己的实力,以便在其他家庭再有红白喜事时请他们,因为他们就靠这生活。但是声乐和“舞蹈”一定得与所处的情境相适应,不能出现反常。

我不清楚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红白喜事应该使用不同的音乐,还是因为这是当地农民的需求,又或者是因为农民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热闹,而避免丧事的凄凉。总之,一切都显得非常反常。

这张照片是我在她们跳舞时拍的,不难发现大家看得很起劲,都不知道来这里要干什么。在这些人跳舞时,也有很多人在用手机拍照片或录小视频,他们觉得跳这么好,是应该留下来,没事了回去也能看。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这样认为我,因为我拍照片时非常紧张,总害怕别人真这样认为我。

毫无疑问,我之所以拍只是为了证明我说的,对于这种不符合情境的表演我压根没有任何兴趣。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都能接受在丧事过程中大唱喜庆之歌或者跳舞助阵,从实际看到情况讲,至少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和阻止,而是看得津津有味。这种情况在近几年的农村愈演愈烈,这是农村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在一个人们都不知道何谓喜,何谓哀的农村社会,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去向何处。

农村社会相对较为传统,而这些不入眼的舞蹈和不入耳的声音为何在农村如此有市场,不正说明农民的精神文化缺失很严重吗?人活着离不开物质,有物质才能保证人活着,但是人要怎么活则需要精神,人是社会动物,精神才是指引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精神生活却异常贫困,这是农村社会转型出现的新问题。

农村的社会风气真得变了,变得非常不好了,以贫为荣,以反常为正常。好多农村现在没有基本和正常的社会规则让大家遵循,传统的礼节没有了,规则在被人为破坏,而大家却没有异议,实在让人堪忧。

大锅饭的情节

不知道为什么陕北宜川会有如此重的大锅饭情节,大锅饭就是用大锅做饭,大家伙一起吃饭。这不是简单的大家伙,而是全体村民和亲朋好友,就是村里的猫狗都不会例外。

丧事在农村也是过事,而只要过事就离不开吃喝,要满足一条村子和来的亲朋好友的吃喝,自然得用大锅做饭了。大锅饭情节是农民遵守传统的一个典型表现,这个传统在农村还没有丢弃,说明农村依然是一个情理社会,农民的理性观念还不是很强,在农民看来,过事得靠众人帮忙,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要众人拾柴就得让众人吃饭。

我在宜川已经吃过四次大锅饭,这种简单而又随意的大锅饭的确是凝聚人心的一条途径,不然农村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可能还要多。由于大锅饭的凝聚作用,至少在一些大事情上,比如婚丧嫁娶,村民还是会多少出力。

大锅饭情节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的能人没有了,不过,这不是说之前有能人处理事情,大家不吃大锅饭。可以说,现在吃大锅饭和十年前吃大锅饭有了不同的含义,现在吃大锅饭更多是一种遵循的传统形式,缺少了大家一起做事帮忙的劲头。没有了主心骨的能人,在料理丧事的过程中,经常显得比较混乱。

当然,不管怎么安排都必然会出现问题,只不过看问题大小。如果有能人帮忙料理,主家自然能相对轻松一些,不然主家就非常累和辛苦,尤其让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年轻人来处理,自然会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另外,农民的独立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能人的能力,再加上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听人指使,丧事过程混乱自然就不可避免。

简单的送别仪式

说送别仪式简单,主要有三点:一是送行人太少,即“孝子”人数太少;二是没有哭声;三是情感主要通过卖唱者来表达。

农村现在家里的孩子也很少,所以正常的送行队伍就必须包括亲戚晚辈和去世人的侄辈,这次奔丧,因为人为的所谓的讲究的原因,我们这些晚辈都没能参与送行和帮忙,我对此非常不满,但是因为我的身份,我没有进行争执,包括对那些进行反常唱歌和跳舞的人我也没有阻止,就是怕影响到事情的正常进行。

我想本身就没有给帮忙,就不要再添乱了。送行队伍意味着人气,意味着力量,意味着子女和晚辈对长辈最后孝意的表达,就这点心意也会被人剥夺,这充分说明人的私性很严重,而强势之人必会欺负弱势,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事情反过来又会是如何结果呢?

农村在丧事过程中非常注重哭声,没有哭声的孝子会被人耻笑的,甚至不会哭即哭声不大也会被人议论纷纷。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变得内向了,还是怎么了,年轻人都不像过去的人那样有声有色的哭,要么是流眼泪不哭不喊,要么干脆不哭了。是因为不孝,还是因为眼泪早已流干。不过农村社会现在好像也已接受了这种现象,接受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开始接受不孝。当然这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而我的亲戚也不存在不孝这个问题。

在一些农村,子女不孝表现得很普遍,当然也有老人曾经对子女不好,现在子女对老人不好的情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坏人变老了”,还该不该对坏老人尽孝。我想说的是不要总是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因为你不是他,但是当大家对非常在意的事情变得不在乎时,不是也能说明人的精神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不懂得是非曲直和真善美丑了吗?所以农民已不是过去的农民,农村也早已不是过去的农村,过去的农村能早已回不去了,回去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照片上最中间拿照片的人我想明白人都知道她一定不是孝子,因为她化了妆,只是一个表演者,现在农村普遍都有这样一个讲究,起灵前会让这些所谓的唱手来一曲感人的歌曲,这样做,让作为孝子的孝放在哪里。他们卖力的唱和跳,是为了挣钱,可孝子是为了什么?对于旁观者来讲,是要听那撕心裂肺的歌,还是要看孝子的举动。

可以说,我们的孝正在被戏剧化,甚至是喜剧化。我不是保守主义者,因为社会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定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走,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事情,而做好这些属于每个人本职工作的事情其实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鸣炮起灵

孝子祭奠结束后,就要鸣炮起灵了,我们只有远远的望着送行,没有到跟前去,也没有去陵地。起灵后,意味着一个人现在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从此他不会再与这个世界有什么联系,无论是曾经的伟大的他,还是曾经的渺小的身影,此刻他只能被众人送向只能容下他身体的巴掌大的坟墓。

生老病死乃是自然常态,人人都会经历,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这是大家都明白的,我只是不能接受大家的冷漠,没有什么比死者更大的了,因为“死者为大”可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起灵后就直接奔赴陵地,宜川这个地方逝者基本都葬在山上,路也不好,而且有一段较远的路程,从去到回,得两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起灵时间较晚,在炎热的夏天,大家都得多辛苦一下才行。到陵地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入土为安。到此,丧事的过程基本告一段落,剩下的吃饭和收拾则不需要太着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唯一暂时不能结束的就是失去亲人的痛,这需要一段时间。

结语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介绍农村丧事的过程,因为这样介绍也实在过于简单,同时也没有多大意义,而是要抓住几个特殊的点做简单分析,以发现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简单经历这次丧事之后,我感到农民精神文化缺失这个问题比我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农村社会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一个异常的“新常态”,我不能说中国所有的农村现在都是这样子,但是我所生活的区域,这个问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和在基层工作的同学、朋友也经常聊起农村的一些问题,他们给我说的和我看到的是一致的。

农民精神文化缺失是农村社会治理效果不佳的一个突出表现,所以如何管理农村,如何教育农民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精准扶贫要填写很多表格,这个表格对基层工作者来讲非常头疼,但是反过来来讲,这又何尝不是在搜集农村最新最详实和最准确的一手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发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可以有效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唯一比较欠缺的可能就是基层工作人员在搜集资料方面的手段不专业,从而导致效果不佳。

经历这次丧事,其实我有很多感慨,但我也不想过多流露出自己个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就此罢笔。

愿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好好生活。

(作者系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社会学吧 2017-08-1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