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谢界山:谁才是村庄发展的主体

[ 作者:乡愁经济学堂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6 录入:19 ]

2016是“奉化实验”元年。“奉化实验”是一个通过“培训-提案竞赛-试点实施”一系列过程,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地方培力计划”。11月份,“奉化实验”进入“评委走村”环节,在候选团队自发提案的基础上,在村庄现场中,评委与候选团队共议村庄发展定位,共商矛盾和困难的解决途径,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产业重构、公共空间、文化传承创新、社会关系、资本下乡等的路径选择,其间交流的智慧与诚心,弥足珍贵。——刘昭吟

11月18日下午,位于奉化西部大堰镇的谢界山村迎来了乡愁经济评委团的指导。谢界山村位于奉化区大堰镇北部山区,村庄总人口806人,其中留守人员约230人。尽管谢界山村也存在着普遍性的空心化、老龄化、经济落后,村民收入水平较低等问题,但由于村领导班子和专业者具有很强的发展热情和行动力,在他们的引导下,谢界山村已经并正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而在令人“喜忧参半”的村庄变化之下,埋藏着的,可能是村庄发展方向和主体不明确的潜在危机。

村庄本底:山水&建筑&人

村庄本底是村庄发展的根基。谢界山村历史悠久,四百年前,谢界山村住有宋姓,随后,从岩头、石门迁居毛姓。二百年前,陆、单两大姓氏加入谢界山村。如今,谢界山村内仍保留着一片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包括了外新屋52间,里新屋48间,庙里18间,大风社30间等共计148间传统民居。沿着蜿蜒而上的爬山古道,就能俯视这片传统民居的屋顶,优美而雅致的风貌确实不负“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之名。谢界山也有着良好的生态本底,村内的山林、古道、梯田、果园和水库,都是村庄的宝贵财富。除了历史建筑和山水资源,村庄的另一种本底,就是住在这里的人。谢界山村目前常驻在村的仅有230余人,而在以老人为主的村民中,年轻而干劲十足的村领导班子是其中的鲜活力量。

变化:好vs.坏

“变化”是村书记经常提及的一个词汇,谢界山村积累着变化的能量,也谋划着更多更大的变化。

谢界山村的整体发展设想是“生态宜居、游客驿站”。村庄打算依托传统民居,打造“一条古道、十个体验示范点”的旅游项目,形成核心旅游区,并在村域范围内发展桃园休闲区和高山蔬菜区,形成村庄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除了设想的整体规划外,谢界山村近两年的一系列改造项目,已经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改造项目有大礼堂改造、山塘水库修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河道加宽整治工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口停车场和公厕等。此外,2500株爬山虎点缀在村庄各处,红梅、杨柳等沿河而栽,还有专人负责村庄保洁,用谢界山村村民的话来说,这两三年是村里变化最大的几年(《奉视新闻》报道)。

但在村庄变化的过程中,既有村庄风貌和村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河道驳岸的砌筑方式既不美观也不环保;村口雕塑和欢迎标语营造出的氛围与古村本底的不协调;停车场和公厕设计方案好似景区设施,无法体现谢界山自己的生活气息等等。

创客:主随客便vs.客随主便

在这次走村汇报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创客们抛出的项目设想,讨论会上提及的创客计划有:燕来山田养生民宿、王家桃园、石斑鱼养殖计划、剡酿酒、宁大创行、书画院项目和谢灵运系列项目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创客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也成为评委团质疑的焦点。

刘昭吟老师用“惊喜和惊吓”来评价谢界山的中期计划。村里书记很有能力,吸引了很多社会力量来参与谢界山村的发展,这是惊喜。但这些社会资源的发展设想仿佛“八仙过海”,甚至提出围绕“谢灵运”编故事来炒作村落历史,却又成了惊吓。刘老师明确反对编故事,指出个人创作应和公共事务区分开。同时,有着不同路数的社会资源之间怎么协调?谢界山究竟做什么路数?又和大多数村民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是谢界山村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欣蓉老师指出,目前各创客团队都有各自的思路,而村庄在其中目前扮演什么角色,未来又会是什么角色?社会资源必须扣住村庄本身,项目开展应根据“谢界山是什么”来组织,而不是“资源是什么”。林德福老师也认为谢界山村太在意引入社会力量,而没有在意社会力量进来干什么。

社会资源作为外来力量,应该基于村庄本底,助力村庄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遮掩了村庄的历史和生活根基。

发展建议一:为创客项目加入共同的主题

针对谢界山村创客项目多而杂的问题,夏铸九老师提出应出现一位“空间魔法师”,为不同的创客项目加入一个共同的主题,将整个行动计划收拢为一个方案。而这个主题应来自于谢界山村自身。林德福老师建议对村庄400年的历史和200年的民居进行在地历史再挖掘。而创客们应先联合起来,找到共通点,才有可能进一步联合村民共同营造。

发展建议二:理清村庄旅游发展和村民的关系

刘欣蓉老师分享了台北“八烟聚落”因为旅游发展团队和村民存在矛盾,最终导致村民共同决定“封村”的案例。她指出在村庄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一旦充分,而又没有和村民做好沟通,可能会带来危机。同样,在评委团反复提及的“谢界山是什么?村庄是什么角色?这些和村民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时,担忧的正是村庄发展中是否保证了村庄集体和村民的“主体”地位,以及社会力量和村庄之间是否能建立起协调的利益关系。评委建议谢界山村注意村民的共同参与,让外来资源和村民能够共享利益。

发展建议三:调整设计方案,注意入村意象

评委老师对谢界山村目前村庄入口处“诗意谢界山,终于等到您”的欢迎语,以及停车场和公厕的设计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样的入村意象已经给人进入景区的感觉,而与谢界山村自身气质不相符。评委建议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将真正的“诗意”体现在空间氛围和生活氛围,形成独特的入村意象。

结尾

走村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谢界山村团队饱满的发展热情,他们努力谋划着如何给村庄产业、村民收入和村容村貌带来积极的变化,可是面对谢界山400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好山好水好房子,干预和变化应该来得更加谨慎,好的愿景还需有适宜的策略来实现它。社区营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村庄对其理念和价值的引入,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内化。相信有了这样基础的“乡愁经济”,会给村庄带来更加综合而可持续的变化。

一路走来,奉化市政府推行计划的决心与学员们积极参加学习、竞赛,令我们感动。“评委走村”期间,既有热心学员旁听,又有市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更有关注社区营造与乡建的学术、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前往观摩交流,产生多视角的思想激荡。

作为学堂组织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与热心学员形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善用其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阶培训的课件改写论文发表,邀请热心学员参与整理,而初阶培训课件多为自由撰稿人担任。发布“评委走村”议程后,通过初步沟通,邀请了几位想观摩其他团队与评委交流的学员,后续又邀请了奉化规划局、旅游局的年轻科员加入到志工记者队伍。因领到任务,多了一份担当,需要更深刻理解村庄与队伍面对的问题、评委建议的核心思想,基于要报道出来,前提是理清自己的思路,传达给读者一篇基于笃定的报道,为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需要提升写作技巧等的。影像记录则要求摄影师不光用照片记录,根据自己的感受录制下一些精彩评述。组织此事,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羊吃草”。分配到每位志工记者的实际报道任务是一、两篇,鼓励大家跟随评委多走访村庄,在走村间隙召开说明会,组建微信群及时交流。因信念而相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股年轻的力量正在萌芽!——陈艳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愁经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