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程序:全面整合资源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

[ 作者:程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4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着力点,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里子”。要注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地贯穿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细节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要重视党风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基层党员干部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移风易俗,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党员干部怎么做,对于培育、引领淳朴的村风民风,具有标杆作用。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宣传引导,使公序良俗生根发芽,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摒弃陋习旧俗、践行新风礼仪的文明时尚蔚然成风。

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示范效应,以家风建设带动村风民风。乡贤文化积淀了中国乡村基层治理的智慧,根植乡土、贴近百姓。在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上,“新乡贤”的引领作用十分显著。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从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入手,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家庭实际,在农村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以此带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倚重乡规民约和道德评议的风气引领。要广泛开展身边好人、礼仪祠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把文化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形成常态,为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精神基础。推进基层村民自治关键是要有切合实际、操作性强、能对村民形成有效约束的行为规范。乡规民约不仅是一种治理模式和催生文明的形式,更是一种介乎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有效填充。应当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环节入手,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确立形成通俗易懂、可行管用的乡规民约。

树立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