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姚红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浅析

[ 作者:姚红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5 录入:王惠敏 ]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关键词

“供给侧”显性的是产品的供给,隐性的是要素的配置,是影响要素配置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制度的供给)

农业供给侧的问题从最近理论专家和行政领导的阐述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连续数年丰收,但是粮食还需要结构性进口,特别是我们的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粮食的到岸价,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情况长期以往,必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一旦被他人掌控,将威胁到国家安全;二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动中产阶层规模迅速扩张,尽管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但我们的供给还处于保基本的水准,优质安全高端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偏少、供不应求,进口农产品甚至外购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现象剧增;三是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发展相对滞后,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消费需求的满足越来越依赖于种子的引进或产品的进口。失守种业发展的高地,也就失去了产业竞争的可能、也就掌握不了自己的经济命脉,这同样关乎国家的安全和主权的独立。四是供给的产品品种繁多、规格标准不一、品质良莠不齐,难以构建起统一的产品品牌和市场公信力,所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得到实现,农业多种经营得到发展,数量规模得到显现,但“粮贱伤农”的事情屡有发生。

“结构性”显性的是供给产品的结构,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隐性的是制约供需关系的制度结构

从农产品供给情况分析,农业供给侧面临的主要是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产品的结构和供求结构的问题。其一是表现为农产品供给“三多三少”:大众农产品多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少;普通农产品多功能型专用型农产品少;食用型农产品多加工型资源型农产品少。大众农产品供过于求而高品质农产品、功能型农产品(专用型农产品)、具有不同文化内涵(表征)的农产品等难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二是农产品传统的销售形态、销售方式难以满足现代消费精准、精细、精品、精心的需求,农产品销售的服务延伸、服务附加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其三是传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非稳定性、多变性、不可追溯性与现代消费者追求的可信度、认同感等不相适应,良性市场秩序建立的和谐供给关系基础不巩固,市场风险和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市场负面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其四农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农业的支持和补贴机制没有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服务水平比较低,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难以消解,本地农产品失去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所以,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十分突出。

“改革”显性的是一种工作着力点的调整,是现状的一种改变,隐性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是制度创新。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的主要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如何推进?其目标如何实现?改革是指去除旧的不合理的东西,在经济领域,主要是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改革的目标设定不是统计数据的变化,不是依赖外力植入或手术式的改变,而是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激活、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改革的路径选择不是短期调控,不是通过刺激或抑制需求来平衡供需关系,不是通过刺激或淘汰产能,解决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而是要增进要素配置的灵活度,完善优化要素配置的机制,以达成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目标。三是改革的系统推进不是各项改革的均衡发力、齐头并进,不是等待改革的全面深化来解决问题和矛盾,而是聚焦要素配置,通过要素配置优化推进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集成要素配置改革的各项成果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克服条块分割形成的阻碍和相互间的能量耗散和湮灭。四是改革的政府作为不是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强化微观的调控,不是简单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而是要根据中央“放管服”改革战略部署,深化以“四张清单一张网”和“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的内在能动性,实现生产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直接对接。

 作者单位:浙江省州市农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知行三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