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李新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 作者:李新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9 录入:实习编辑 ]

我国畜牧业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畜产品已经成为居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正确分析判断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困难问题,因势利导,科学施策,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畜牧业不断调整优化,每次发展变化都与国家的改革发展进程密不可分。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业农村主要实行的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畜牧业属于家庭副业,依靠农产品的下脚料进行养殖,畜牧业发展水平低,全国人均肉类的占有量从1949年的4.06 kg提高到1978年的8.90 kg。

第二阶段:1979年—1995年

这一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分配体制、价格体制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等改革,这些举措从广义上看,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供给管理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畜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1995年人均肉类占有量提高到33.66 kg。

第三阶段:1996—2006年

这一时期我国畜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调整优化了产品结构,猪肉消费比例减少,羊肉、禽肉、奶类的消费比例增加,2006年人均肉类占有量增加到54.1 kg。

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畜牧业生产也出现了较大波动,国家以需求管理手段为主,加大了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畜牧业的转型发展,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63.8、21.2、27.3 kg。

2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及改革方向

2.1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出现了周期性和总量性的问题,也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特别是以结构性产能过剩为特征的“供给失灵”成为新常态的典型特征,如果再采取以扩大需求为主的调控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无效供给,加剧结构性调整的难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2 畜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产能方面:近年来,在货币和财政等扩大需求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一些社会资本快速投入到畜牧业生产中来,兴建了一批养殖场房设备,增加了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的饲养量,超出了市场的需求量,造成了部分厂房设备闲置,也导致养殖业因供大于求而出现较长时间的亏损,产业发展波动加剧。

库存方面:畜产品低温储藏成本高,再加上人们喜食新鲜畜产品,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倒逼养殖场延长畜禽养殖时间。

杠杆方面:农村养殖户通过民间借贷,利息高,还款压力大;养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建设的场房设备长期闲置,畜禽卖不出去,难以偿还本金和利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为养殖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农民、企业、政府、银行的债务风险负担都不小。

成本方面:因土地、劳动力、物流等费用上涨,养殖成本大幅度增加,畜牧业生产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

短板方面:除了传统的优良品种少、动物疫病多、养殖规模小、科技水平低等不足外,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畜禽粪便和污水量大,无害化和有效处理利用比例低,随意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一些地方因此采取了禁养和限养措施,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2.3 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改革方向

产品结构方面:在品种构成上,奶牛、肉牛、肉羊生产不足,导致牛羊肉价格出现了不断上涨的发展趋势,生猪、家禽生产相对过剩;在地域分布上,生猪主要集中在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超出了土地的消纳能力,牛羊等草食动物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地区,草原承载压力很大,而东南部地区雨热分布有利于牧草生长,饲草料资源利用还不充分,发展草食畜牧业潜力较大;在产品品质上,低端大众化的产品多,绿色、无公害、口感好的产品少。

经营结构方面:我国有1.3多亿养殖场户,其中生猪5 000多万,家禽4 000多万,全国约63%的生猪、36%的蛋鸡是由小散户养殖的;奶牛养殖牧场、养殖小区和散户提供的奶源约各占一半,养殖小区和散户的单产水平仅有规模牧场的70%~80%。小散户数量庞大,不仅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变化规律,而且加大了动物疫病传播机率,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产业结构方面:一、二、三产业链接不紧密,养殖规模小、加工能力弱、流通成本高,产业之间不能合理地分享收益、降低成本、化解风险。当前我国畜牧业的总体生产能力和供应总量是较为充足的,但是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

3 几种奶牛场粪污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3.1 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品种问题、疫病问题、规模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靠养殖者和生产企业去解决,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投入还不能减少,但是政策的着力点和支持方式可以适当调整;我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不能无限制地生产各类畜产品,需要引导人们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

因此,既要采取简政放权,降低企业税负,激发企业活力等供给调控措施;同时,还要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需求管理手段。

3.2 用发展的观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防止两个倾向,一是否定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避免走回计划经济管理方式的老路。

要坚持发挥市场在畜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推动养殖者和生产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畜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3 用系统的观点处理好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从品种上看,生猪、家禽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过多,要适当压低产能、减少库存、提高质量,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禽既有总量不足问题,也有结构不合理问题,要“两条腿”用劲,既要扩大需求数量,又要提高供给质量。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从当前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从长远看,要按照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质量效益。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良种繁育、科技推广、教育培训、粪污处理等不具有排他性的问题,可以统一研究、统一施策;对于压减产能、减少库存、保护生态等问题,可能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应当考虑其承受能力,在坚持结构性改革基本方向的基础上,因地因时施策,协调好改革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关系。

放开与监管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更加重视畜牧业的入口管理,通过行政审批等手段,实行准入制度,但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畜牧业的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不到位,比如在供需发生较大波动时,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后期调控的难度。

4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 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产能去库存

要鼓励种畜禽生产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确保种畜禽数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制定并落实禁养限养政策措施;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防疫不到位、粪污治理不达标的小散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采取关停处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减轻库存压力。

去杠杆

要尽量降低新的债务风险,禁止各地违规给畜牧业生产企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或者强迫金融部门向畜牧业企业发放贷款;要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创新工作。

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补齐畜牧业发展短板

要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各项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要积极推进种养结合;要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科技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4.2 统筹兼顾解决好改革中的矛盾风险

农民收入保障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养殖畜禽仍然是一些小散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禁养限养处罚等措施,将这些生产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小散户淘汰出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促进养殖者增产增收。

经营主体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者虽然众多,但主要表现为“两头多、中间少”,“两头多”是指50、60岁以上老人多,低学历、缺少专业知识的人多;“中间少”是指受过职业教育或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少。要加强畜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将专业技能培训办到田间地头、场房车间,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畜禽养殖者和畜产品经营者。

政策措施调整问题

要将过去重点作用在需求侧的政策措施调整到供给侧上来,主要是“两强化、一减少、一完善”。

“两强化”是指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强化畜禽良种、科研推广、疫病防治、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信息化监测预警、灾害防控、政策性保险等补短板,且不产生明显贸易扭曲作用影响的政策措施。

“一减少”是指减少可能对畜牧业产出结构和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扭曲性影响的各种补贴。

“一完善”是指将扶持政策措施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完善支持方式和补助标准,明确政策导向,提高政策效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畜牧杂志》2016年1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