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傅光明:要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

[ 作者:傅光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12 录入:吴玲香 ]

今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喜讯,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看到此讯,欣喜万分。我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的关心和关爱,通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充分调动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中国农民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油鼓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最近读《资治通鉴》,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很有启示。后唐明宗天成4年(公元929年),9月的一天,明宗皇帝与宰相冯道从容谈起近年来国家连年丰收,四方无事。当明宗询问冯道今年粮食丰收,农民是否富足呢?冯道说:农民年成不好则死于饥荒,年成好则伤于谷贱,无论是岁丰与岁凶,对于各业来说都不是好事的,惟有农民如此。我记得进士聂夷中有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糴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语虽土俗,但却说尽了农家的情状!士农工商四民中农民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明宗听了之后,命左右录其诗经常诵读!(资治通鉴卷276第9032页)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受感动,感动的是冯道敢于向皇帝说真话,说到士农工商四业中农民最艰辛。农业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虽然丰收了,却并不能增收的道理。而皇帝听了,还叫人记下诗词,经常阅读。至少说明唐明宗是个明白皇帝。

由此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古至今,农业丰收了,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但丰收并不等于增收。一些年份,如果农业丰收了,价格下降了,成本增大了,农民却依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下很大功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破解农民丰收又增收这个千年发展困境、必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0多年丰收的同时,近几年农民增收难也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要千方百计保证粮食丰收和安全。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达到新的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呈现出宽松的态势。但从产品结构看,粮食主要品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要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推进质量兴农,重在以农产品质量、供给体系质量、涉农产业质量、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抓手。

要发动全社会多主体、多力量、多机制的介入与协同和广泛参与,支持乡村振兴,扶持农民富裕。2016年以来,湖北以武汉市试点起步,大力推广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促进闲置资源变创富资本,乡村变“双创”乐园,农民变合作股东。该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推广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返乡下乡双创人员已有700多万人,其中八成以上从事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探索新模式。这里面包括企业家、大学毕业生、本土能人,也包括很多农村走出去的工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文化人才。把更多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吸引到农村、留在农村,对乡村振兴和农民富裕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既丰收,又增收,是一篇大文章,也是难文章。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牢记加大增收力度和措施,唯有如此,全面建成小康才大有希望。

(作者系湖北省财政厅,高级经济师,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