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以往乡村产业发展尝试过诸如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农业等措施,但都没有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的普遍有效措施。乡村产业振兴要发挥乡村产业要素的整体优势,必须研究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乡村除了种植业、养殖业,还有乡村手工业、乡村服务业和乡村文化产业等,共同构成产业兴旺的基础。就农业而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讨论。一是产业链延伸,二是产业融合,三是产业功能的扩展。
一、产业链延伸
所谓农业产业链延伸是指农业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向产前延伸,包括农资的生产与经营环节。向产后延伸则涵盖贮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观点,农产品价格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产业链太短,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并不必然增加农民收入,更多的情景是减少中间环节增收更有效,如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到餐桌,当地销售,减少长途运输,更符合农产品消费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可以产生多个分支,如糯稻生产,可以把糯稻加工成糯米,糯米再做成米酒或其他糯米制品,进入市场销售,这是一个链条。同时,还可以衍生出稻田景观、草编手工艺品、秸秆制作饲料发展养殖业等多种分支,形成类似“树状”的产业链结构,进而衍生出为产业链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
二、产业融合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提出要推进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张,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从事种养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从而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这是对产业融合的较早表述。我国学者把产业融合界定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形式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类型。所以,有学者把农业产业融合界定为与农业紧密相关的产业或者农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产业交叉和重组结合为一体的整合过程。其实,农业产业融合在乡村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融合方式。首先,可以在农业内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实现融合,如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融合,形成有机循环农业,稻鱼共作,立体农业等,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条件;其次,产业融合可以发生在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既我们常说的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其三,产业融合也可以体现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如农业与艺术结合形成创意农业、稻田艺术,与旅游结合形成旅游农业,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互联网农业等;其四,农业产业融合可以发生在农业与乡村之间,农业与乡村本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为农民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农产品与乡村文化的融合等。产业兴旺意义的农业产业融合只有发生在乡村内部才有意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让农民获得较以往更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通过产业融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实现,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等可以使因农业季节性而闲置的乡村资产和要素得到充分和反复的利用,进而给农民带来收入。产业融合也有效缩短了农业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出现了供需一体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民获益。
三、农业功能的扩展
农业多功能理论提出以后,利用、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乡村活力的热点。我们总结了农业的五大功能:一是产品生产功能,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产业兴旺意义的农业生产以满足当地消费需求为主,突出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强调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二是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生产本来是生态的,对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农业景观。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生态功能以及农业文化的忽视,加之片面理解现代农业,导致了农业的面源污染,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传统循环农业理念中寻找智慧。三是农业的生活功能,农业生产不仅为生产者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其去货币化消费的需要,同时,农业劳动也是人们获得情感寄托、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农业的文化功能,农业生产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是很多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农耕经验,耕作制度、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乡土知识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一道可以成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五是农业教化功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可以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农业生产过程也是培养诚实守信、耐力与忍耐力以及节俭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农业被教育学家认为是全人培养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其功能都可以得到扩展,与乡村的各类产业要素实现融合,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产业体系。
四、关于特色产业
谈产业振兴,不能不涉及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反映。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其他地区或不能生产、或产品品质不能保障、或成本过高,使得该农业类型在特殊区域保持着独特优势。过去发展农业有个误区,就是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在所有地区盲目复制,过于重视量的增长,结果是产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导致产品过剩,谷贱伤农,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特色农业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是要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而是要“少而精”“精而强”,不是靠数量取胜,是靠品质和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产业兴旺,要突出当地的环境特色,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突出气候特色,获得市场空间;在民族地区还可利用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农产品品牌。
作者简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留住美丽乡村》《生存的基础——农业社会学特性及其政府责任》《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农业社会学》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2018第六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