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傅光明等: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推动社会力量振兴乡村

[ 作者:傅光明 付博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10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此又作了全面部署。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动员社会力量振兴乡村,是一项重大有效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最重亲情和乡情,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动员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最具体号召力和影响力。唐诗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地理的故乡安放身体,思想的故乡安放灵魂。亲情乡情是永远箭不断的风筝。不管你走得多远,当了多大的官,发了多大的财,但是永远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故乡。宋代大词人苏轼有句名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企业家和广大爱心人士来说:此心安处在回乡。故乡是年轻时天天想离开,年龄大了天天想回来的地方。许多企业家身无分文走出家乡,辗转中国多个城市,打拼多年,略有成果,但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家乡的热土和父老乡亲。现在成功了,想为自己家乡父老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正是有这种割不断的乡情,满情着对麻城家乡的热爱,对生我养我的一这块热土的依恋和关心,对广大乡亲们迫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追求,回乡创业是一种情怀,一种爱心,一种责任,更是企业家人生中的一座丰碑。诸于此情此理,才点燃了广大企业企业家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业。

我的家乡麻城市夫子河镇是个经商大镇,有上千人在外经商,2016年12月在镇委重视下成立了夫子河商会,有300多名企业家参加。他们以亲情和乡愁为纽带,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和三下乡活动,主动与家乡贫困户对接,有5名企业家对接扶持了17户特困户。去年12月,商会拿出20万元设立了扶贫专项基金,加大对特困户的支持力度。先后有22余家企业与55名贫困户劳动力达成就业意向,将实现138人就业,预计年人均增收2000元。三下乡活动成绩突出,目前全镇50名企业家回乡创业,夫子河镇被确定为全市回乡创业示范点。

我最近采访了夫子河商会副会长夏先锋,他1 6岁离开家乡来到武汉市从事物流业。2011年在武汉创建华中物流产业园。武汉联创通达实业有限公司,武汉联创方圆物流公司,武汉和和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此外在成都建有酒厂,在黄陂建有苗木基地。2017年他响应省委提出的“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号召,他动员和组织了夫子河籍五位成功企业家积极回乡创业,精准扶贫,于2017年10月成立湖北夫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立夫商农业高标准示范油茶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产业,覆盖夫子河镇的全部荒山,致力于将家乡的数万亩荒山,涉及上万农户,变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今年又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夫子河镇建设大规模高标准油茶基地,重点是种植、采摘、休闲、观光、园林绿化苗圃基地等综合建设。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动员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克服了农村产业和投资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奇缺的短板。而企业家回乡创业,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企业家的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乡村振兴,既推动了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也拉动了企业的经营规模,促进了企业发展,实现了双盈的目标。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正因为如此,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广大企业家回乡创业。要创新政策措施,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财政优惠、用地等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支农惠农政策方面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加大国家投入的力度,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作者傅光明系湖北省财政厅,高级经济师,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省财税审诗词分会副会长;付博文,麻城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干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