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产,而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下,保障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二要加快农业体制创新。从农业科技创新角度看,尽管中国农业有很大发展,但从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使用的投入品数量来看,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20 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大豆产量最高、出口最多的国家,但目前中国大豆产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5 年中国进口大豆约8200 万吨,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4%。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对大豆的科研投入不够,因此中国大豆单位面积的平均产量正在与世界平均水平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
20 世纪80 年代,当时的黑龙江小麦亩产仅300 斤,如今亩产800 斤、1000 斤不足为奇。那时候玉米每亩地只有350 斤的产量,如今可以达到1200 斤甚至1500 斤。但唯独大豆,当时亩产达到210 斤到220 斤,如今还达不到250 斤。和其他粮食品种相比,中国农业科研部门对大豆的研发投入是不够的。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品种,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很简单的道理:东北农民种大豆,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是每斤2.4 元,如果亩产250 斤,种1 亩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 元。而玉米亩产1200 斤,2014 年国家在东北实行的玉米收储价是每斤1 元,种1 亩玉米的收入可以达到1200 元,相当于大豆毛收入的2 倍。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大豆,愿意种玉米。于是,大豆越种越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进口,而玉米越种越多,甚至多到卖不出去的地步。
这背后的问题看起来是市场问题、价格问题,核心还是科技问题。中国要想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各国之间应该更多地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环境科学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