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吴保恒:关于利用好原移民搬迁区域资源的建议

[ 作者:吴保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02 录入:吴玲香 ]

近几年我国实行的一些老区易地扶贫搬迁和一些自然灾害多发贫困山区移民搬迁工作,对落实中央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下有任务、指标和时限,并有一系列政策支持,移民搬迁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如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罗硷村村民罗树买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原来住在山沟沟里,住的都是土窑洞,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手机也没信号。如今,村里进行移民搬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这三孔窑洞的院子大,可以种蔬菜。原来到榆林得1小时,现在20分钟就到了。”铜川市宜君县云梦乡山长河村移民搬迁安置点,搬迁户们喜迁新居,那情景简直比过年还热闹。所以老百姓都夸赞移民搬迁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好得很。

但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要求,有些移民搬迁后的问题还需要及时妥善解决。如近期我通过实地察看、农民来访交流等,发现了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山区农产品如柿子、红枣等不少农特产品挂在树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紧缺。像关中地区和秦岭山区的火晶柿子,当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吃了都赞不绝口。而现在由于农村年轻人稀缺,红彤彤地挂在树上,自生自落,非常可惜。陕北有人把自落的红枣用来喂牲口、燰炕,实在可惜。二是原有山区的房舍、窑洞废弃,包括前几年才修的水利设施、通村公路等,我们走几十里山路竟然几乎不见人烟,好端端的通村公路上甚至连一辆汽车都看不见了。三是一些搬迁后的老房子,还有很少的七八十岁老人没有搬离,或者一下子不适应新区域生活,搬了他们又自己回来了,孤零零的几个老人,他们自己都耽心有个头疼脑热躺下起不来了,甚至有病死了都难以发现。四是一些稀缺资源,如中药材等造成了更加稀缺,还有像拐枣、五味子等这些稀有独特土特产搬迁后不便于采收了,这对农民增收、市场需求的也成了新问题。

怎么解决?我建议,借着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东风,最好以区、县为单位,抓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要求,因地制宜,以社会投入、政策支持来吸引,以回乡创业人员为主力,运用创建农业公园、休闲养生、一沟一品、家庭农场等新的经营实体,来尽快设法解决利用好原移民搬迁区域的资源。

我发现陕西省有些区、县已有不少创造和完善措施。如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在原兴隆村栽植核桃1455亩,在驼子沟、李家沟栽植樱桃1073亩、莲花50亩,行成樱桃自采园,计划在2018打造成为汉滨区最大樱桃沟,建设生态观光田园,发展林下特色养殖,带动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产城园融合、吃住旅一体",并具有特色、有水平、聚人气的优美坝河小镇。汉阴县利用搬迁户原有耕地、林地从事规模经营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对流转搬迁户原有耕地、林地从事规模经营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按5%年息予以补贴,贷款额度、贴息年限给予优惠等。

具体来说,可考虑这么几点:

一是要妥善处理群众搬迁后相关权益的保护办法。在维护移民搬迁和进城落户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基础上,引导搬迁群众盘活资源,鼓励其将原有的田地、林地、园地等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把原有家园打造成一个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归属感的新场地。因家园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宝贵资源,应予传承。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村落而言,家庭的集合是家族,村落的集合是民族,民族的集合是国家,这是一个环环紧扣的生态链。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即可提高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重新累积生成家园红利。

二是建立以原场地产业利用开发为核心新的增收点。移民搬迁后的原有资源,照样可以打造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农、林、牧、渔、加工、餐饮、仓储、保鲜、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还不一定如在原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所以建议以区、县为主制定出台具体的帮扶政策、措施。加强产业培育,帮助搬迁群众或回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加大小额信贷扶贫力度,解决好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加强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掌握新的就业本领,增加务工收入。

三是要组织推进对口帮扶“百企联百村”等活动。发动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对口帮扶持一个移民搬迁后场地,帮助吸收部分劳动力就业,资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当地生产发展。同时加大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力度,安排贫困户人口从事原住地区域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工作,并吸纳一些搬迁群众为护林员和森林消防队员等。同时配套以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原资源地的先决条件,而及时地提供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又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力量。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信息流,就无法实现与外部的联系沟通,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于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益的经济实体。

四要利用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变虚为实、变文为财。原有村落、山水都有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文化等,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从而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通过把农业和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代表,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特别在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和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过程中,怎样搞出城乡结合、农工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振兴和再造产业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目标,并向着“人民增寿”的四增目标拓展,将是非常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吴保恒,陕西眉县人,1941年生,现任陕西省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省经济学会服务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省老促会理事、省老科协常务理事、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