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道特殊风景线。据统计,归于农学门类的本科院校有46所,其中林业5所;高职院校52所,其中林业8所。此外,还有12所原来的农业高校,90年代以来合并到综合性大学中了,例如浙江农业大学和上海农学院。
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校,面临的挑战各有不同。不过,也有一些挑战,是共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误解;这些偏见和误解,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对于农业院校的偏见和误解,有多个成因。一是来源于对农业的传统观念。一说起农业,就想到“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想到劳苦和落后。对农业的偏见一延伸,就延伸到农业专业和农业院校。二是这些年来,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院校发展得太快,很多人没跟上,还停留在老观念上。很多人不了解现代农业,更不了解现代农业院校。三是农业院校自身的工作有差距,还没有达到“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些误解和偏见,对于农业院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以及教师招聘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挑战。
首先,是在招生方面。农业院校处于明显不利地位。这是农业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在过去的10年中,招生分数显著提高,平均提高了60多分,今年超出本科一批重点线110分。但尽管如此,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却仍然只有50位左右。这与学校的办学实力指标和国际学术影响力,远远不相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生分数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生源的比重显著上升,从65%提高到75%左右。如果没有近年出台的农村生源招生专项,城市学生比重会更高,可能会超过80%。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农村高分学生本来就少,而考了高分的,大多又不愿意报农业院校;身为农民的家长,对农业院校的误解更深,更希望孩子跳出“农门”。倒是越来越多的城市考生家长,对农业专业和农业院校更为了解,也看好涉农产业的发展,从而愿意把孩子送到农业院校中来。
如何解决这个挑战,各个学校都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找了最直接了当的办法:更名。例如,原来的几所水产大学,先后都更名为海洋大学。据说,还真有些效果,更名后的招生分数,都立竿见影,大幅度提升。
当然,无论是否更名,农业院校都需要加强和创新招生宣传,去让考生和家长们,了解真实的农科专业,了解真实的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还通过实行自由转专业政策,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口号是:上中国农业大学,学你喜欢的专业,做国家栋梁之才。事实证明,这样做,并没有损害农科专业:尽管转出了一些学生,但也转入了很多。而留下和转入的,都是真正热爱农科专业的。
第二,是学生的自信精神。考入农业院校的学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是自信不足的。多年前,我与一个毕业生交流,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沉稳的自信。他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为什么农业院校学生容易自信不足。他当年是县城重点中学的尖子生,高考之后,邻居大妈问他,报哪个学校了?他回答,中国农业大学。那大妈来了句:你不是学习挺好的吗?
农业院校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精神,首先要破除社会偏见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消除一些学生内在自信不足的问题。这种自信,包括对专业的自信,对学校的自信,对自己的自信。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很容易心理定力不足,容易受社会上各种不正确的观念、误解和偏见的强烈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树立他们的家国情怀,以解决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为己任,把中国梦、三农梦、个人梦融为一体,不懈奋斗,这是一个重大挑战。
农业院校的学生应该认识到,只要你能够为解决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作出贡献,你自己的饭碗,就一定不是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的校歌中有两句: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就是一种自信和担当意识的诠释。
第三,在学生就业方面,也有些问题。农业专业的,通常没有问题。但是在非农专业方面,毕业生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应聘经历。那些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对现代农业院校缺乏了解的招聘者,更容易出口伤人。实际上,行业外部人员的无知和无心,经常往学生们还有些稚嫩的心上撒盐。
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有个传播学专业,学生参加电视节目活动,报出家门后,让名气很大的嘉宾感到意外,顺口就调侃了句:农业大学还有传播系?是播种系吧!这事让学生和校友们很不爽。后来,我还找了机会,劝导大家要有包容精神,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宁愿每一个中国人都饱食无虞而忘记我们,也不愿很多人饿了肚子才想起我们。
第四,是体现在招聘方面。主要是在基础学科和非农学科领域。例如,在数理化、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农业院校招聘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一些优秀人才,更愿意到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院校去应聘。这是因为,就这些非农学科而言,农业院校的平台不够理想。例如,没有研究生招生权,申请项目经费困难,也缺乏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团队的支撑,等等。而理工科对农业院校的意义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传统上只突出几个农科学科的情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以上这些挑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然会有。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国家支持,加大对农业院校的投入;需要媒体支持,不断消除社会对农业院校的偏见误解;更需要我们农业院校自身的加倍努力,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把农业院校这坛老酒,酿造得更香,就不怕巷子深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