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研智库论坛2017年年会在北京召开。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论坛上表示,未来中国农业格局应该是“有钱人吃过国产品,穷人吃进口产品”。
叶兴庆表示,经过四十年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资源环境问题,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是比较劣势的凸显,怎么样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叶兴庆主要分析了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问题。前些年人多地少,但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农业是国内问题,处于安全边界以内。但从2004年开始,情况发生变化,国内农产品成本逐步超过国外,国外产品开始进入中国。
“2004年开始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也就是从那年开始中国的农业步入了对外依存度长期上升的通道,这恐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们大宗农产品普遍价格倒挂。”叶兴庆说。
那么在价格倒挂、农业贸易逆差时代怎样振兴农业?叶兴庆认为唯一办法是提高竞争力。“一个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在成本和价格方面挖潜力,降成本。这两年一直在做,推进农产品收支改革,把价格降下来,包括玉米、棉花、大豆,刚刚公布的小麦,恐怕下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降下价格。还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叶兴庆表示。
不过,中国自然禀赋决定了农业再怎么降成本也不可能跟一些国家竞争,所以“我们要发挥小规模优势,提升竞争力,发挥农业特色和优势”,“提高品质,包括培养品牌,尤其是要增强消费者信心”。
叶兴庆主张,未来农业格局应当是“有钱人吃过国产品,穷人吃进口产品”。但现实是倒过来了,有钱人吃进口的,穷人吃国产的,农民没有多大空间。
最后,叶兴庆表示:“从以前增强导向的政策体系,切换到竞争力导向的政策体系,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农业上深刻的调整,很多问题需要处理,特别是两难问题,包括速度快慢问题,扶持新经济主体消融关系问题,国内农业发展和十大国际市场关系问题,一系列方面都需要稳妥把握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