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已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而深度贫困问题是脱贫攻坚扶贫的重中之重。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他认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我国的深度贫困问题?如何来破解?
什么是深度贫困问题?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标准,在国家层面上,深度贫困问题主要涉及“三区”“”、“三州”“及三类人”。“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三类人”主要包括:一是因病致贫人群,特别是重病和慢性病群体是下一步攻坚的难中之难,必须千方百计给予帮扶;二是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需要提高脱贫的稳定性;三是贫困老人,这个群体由于年龄大、病多、没有劳动力,脱贫要有托底性的制度安排。针对这些地区和群体,国家需要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让他们实现稳定、持久的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讲深度贫困问题的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主要原因是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是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脱贫任务重,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而深度贫困群体又以年龄大、病多、没有劳动力为多度。深度贫困攻坚任务具有艰巨性、重要性与紧迫性,要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深度贫困问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常规的办法很难起作用,一定要采取超常规的方法。而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是目前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少地区出现农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对于建档立卡,进去的不想出来,进不去的,想各种办法想进入。还有些贫困户错误的认为脱不脱贫是政府的事情,是外派第一村书记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针对这种情况,扶贫一定不能仅仅单纯依靠物质扶贫,还必须两条腿走路,重视精神扶贫的建设。一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等靠要思想,要在农村开展“扶志工程”。等、靠、要思想是我国农村最大的贫困,应开展“扶志”工程,加大宣传教育,解决部分农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从“要我富”彻底转变成“我要富”。要对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加宣传与表扬,增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要通过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威力,让农村贫困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援助。应该将孝道文化融入到精准扶贫过程中,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孝结合起来,为精准扶贫的推进出实效、上台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其实是有规律可遵循的。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学校里,往往有优生班和差生班,对于差生班来讲,也存在一个差生“集中连片”的问题,在教育规律上,让差生班迎头赶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对照之下,贫困地区的集中连片问题其实也存在类似的规律。我国多年来在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上其实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具体的做法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解决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突出制约问题。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各项投入力度,比如新增扶贫资金要多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扶贫项目要多在深度贫困地区布置,新增扶贫举措要多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国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要通过各种举措,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加大各方帮扶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的政策全力,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早日脱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郑风田原创三农观察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