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脱贫攻坚办印发《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计划投入624.49亿元,确保深贫地区今年实现12个深贫县摘帽、1245个贫困村退出、27.34万贫困人口脱贫。
自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来,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2020年的逐步临近,扶贫领域进入深水区,留给我们亟待解决的是致贫原因杂,脱贫难度大,返贫几率高的一类群体。啃“硬骨头”得下“大力气”、花“大价钱”,个例分析,对症下药,才能逐一击破,实现精准帮扶。
在帮扶手段上对症下药。深度贫困地区的百姓,有的地理位置偏狭、有的出入交通不便、有的环境气候恶劣,有的思想落后守旧,传统的面上统揽脱贫帮扶手段是派不上用场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帮扶部门和干部逐一了解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对策。如川南地区属丘陵地貌,发展成片的种养殖业难度较大,但动植物名目繁多,空气湿润,是否可以考虑从中筛选,种植一系列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经济作物,以助当地贫困户增收?;又如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高,劳动力资源缺乏,虽无法发展第二产业集中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但当地幅员辽阔,环境优美,是否可以着重发展第三服务旅游产业,以民宿、农家乐等方式吸引游客,帮助贫困户脱贫?笔者认为,扶贫工作只要选对了产业,找准了路子,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在制定政策上对症下药。虽说老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深度贫困地区,老百姓已很难靠内生动力脱贫,因此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利用自身优势,补齐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从政策角度解决当地贫困户的民生问题,老百姓没后顾之忧了,就可以一心一意搞生产,从而达到间接提高贫困户收入的目的。
在考核验收上对症下药。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责任大,在基层“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大环境下,个别干部极易产生“为官不为”或者“为官乱为”的现象,但在脱贫攻坚这条红线下,任何借口都不可作为正当理由,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今年十三届人大记者会上表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已查处作风和各种问题的案件6万多起,处理相关责任人8万多人。对于作风不实、虚假脱贫的,我们要教育、要处理。对于腐败分子绝不手软,坚决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脱贫不是数字,总书记曾说过“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就需要各级层层压实责任,构建风清气正的脱贫工作环境。
在精神文明上对症下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古人有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殊途同归。扶贫的最终目的,仍是激发困难群众自身的内生动力,在对困难户进行物质经济上的帮扶时,我们更应该留意对其脱贫信念的树立,对其脱贫决心的培养,不能“人走茶凉”,要让贫困户从依赖到独立,从漫无目的到目标明确,只有把贫困的“根”断了,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