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射阳农村,几乎所有55岁以下的农民都进城务工了,留村务农的多是60岁左右及更年长的老年人。青壮年劳动力之所以进城务工,是因在农村收入太少,无法获得预期收入,更无法支撑体面的家庭生活。若一家有三兄弟,就可能有两兄弟进城,而将承包地集中给一个兄弟耕种。这个留村务农的兄弟就可能有一个适度经营的规模,还可能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射阳当然还是有青壮年留在农村的,但他们不只是种自家责任田,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典型的是流转其他农户土地,此外还有养殖、副业、运输等收入,且他们在农村所获收入往往不低于进城的收入。但无论怎样,大多数青壮年最后都会居住在农村,种自家承包地。
射阳青壮年农民收入较高,却几乎不花钱,房子似乎很破、吃的也不是很好。他们的钱到哪里去了?他们积攒的钱都用于帮助子女进城了。三河村路某,种田、帮人看田、养猪,还有当村干部的报酬,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先后给两个儿子在城里买房补贴20多万元。因为儿子开车回家不方便,他又在村公路边花20多万元买房子以方便儿子下雨天也可回村。三中村王某的女儿出嫁,男方父母为新婚夫妇在县城买了住房并送3.6万元彩礼,他把彩礼全部给女儿并另给10万元作陪嫁;男方父母还给女儿1万元买衣服、1.8万元压箱底。所以,新婚夫妇刚建立家庭便有了近20万元。王某说他女儿的彩礼在当地是比较低的,一般农户的彩礼是3.6万元和6.6万元。这样一来,婚姻就变成了父代向子代转移财富的过程。研究发现,湖北沙洋和汉川也如射阳,彩礼并非男方对女方父母的补偿,而是代际间的财富转移。因此,在湖北汉川农村流传“四个大人养三个懒汉”的说法。也许,这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
这些为子女在城市买房的父母希望子女在城市有体面的工作,过上舒适的生活。子女在城市务工,收入其实有限。但因父母的无条件支持,他们还是可以养活自己的。他们还会生育子女,因此很难有积蓄。等到自己生育的子女长大,他们才会感到挣钱的压力。但那时,父母(四个大人)都已经老去,当然不可能住到为子女在城市买的房子里,因为他们在城市已经失去就业机会,而在农村至少还有农业收入。
再过20年,现在年轻力壮的父母将步入老年,若他们在农村有房子住、有农业收入,就很容易继续与在城市的子女保持联系,如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补贴子女。同时,距离产生美,不住在一起,就容易显得亲密;而住在一起,小的摩擦就可能演变成大的事故。若父母与子女住在一套房子里,出现矛盾乃至冲突就极有可能了。其实,在射阳农村乃至全国农村,凡是子女成家都要与父母分家,单独吃住。即便在农村,父母都不与已婚子女同吃同住,难道他们在城市就可以长期同吃同住?不仅中国如此,欧、美、日的家庭中,老年父母也不与成年子女同吃同住。
在射阳农村调研中,笔者遇到的57岁农民,不仅觉得自己正在壮年、十分年轻,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活力。一个仍然种着9亩田的71岁老年人说,要是有田可种,他还可再种20亩。他拉我的手摸他的胳膊说:“你看我的肌肉结实不结实?!”此外,笔者还遇到一位78岁老年人种5亩田,遇到一位81岁老年人种2亩多田。总而言之,射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年龄要比生理年龄年轻许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