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在各自媒体平台看到关于以色列的文章,除了以色列人爱读书,爱学习,以色列美女爱学者之外,都会或多或少提到以色列的农业现代化,比如现在全世界缺水国家和地区都在用的“滴灌”技术就是以色列首创。
而事实上以色列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从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经济环境,双眼望去满地黄沙的自然环境,环顾四周危机四伏的政治环境下,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无对比,不NB。美国和日本用了约35年,法国用了30年。
在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在庆祝建国68周年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
1. 啥是农业现代化
关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但目前公认的农业现代化,事实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指标,即人口城镇化、作业机械化和土地集约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以美国为例。美国农业的特点是规模化农场作业,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约在400英亩左右,即16100公亩。这比我国黑龙江省的大型农场面积还要巨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每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只有十几亩,几十亩的规模。当每家每户只有一亩三分地的时候,是不可能使用大型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因此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为了提高户均规模,我国将推动土地集约化的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城镇化率的人口流动政策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
从历史进程上来看,美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如下图)。其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从第一阶段末,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启动,随着进程的持续推进,农场数量持续下降,单个农场的规模持续上升。到第三阶段,即七十年代的时候进程结束,农场规模和数量基本趋于稳定。
由于规模化的实现,大型机械作业的经济性成为可能,于是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同时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如下图)。
3.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
除美国以外,日本、法国和以色列虽然国情各有不同,农业进程的特点不同,但都走过了同样的土地集约、农业人口下降、城镇化率上升的过程。
-
日本
日本农业规模集约化于二战后开始启动,约在1975年左右完成(如下图)。由于二战导致国内劳力严重短缺,因此机械化的发展在推动该过程中产生了关键的作用。
虽然土地没有美国多,但是从这一过程我们也可看出土地、人口和机械之间的相互作用留下的相似轨迹。
-
法国
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传统农业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法国被称为欧洲的农场。1960年法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农业政策,其中土地结构集中政策是其重要部分,使农场数量加速减少,规模迅速增大(如下图)。
-
以色列
以色列与日本有两个类似的地方。一方面国土资源极其有限,淡水匮乏;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极其发达。以色列从建国初期全民拓荒解决温饱开始,到实现自足并成为整个欧洲冬季的果蔬供应国,只用了二十年年,令人敬佩。
以色列农业的发达程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是我们普通人很难想象的。比如,以色列农民平均学历在本科以上,他们常常和软件公司结合商量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种植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化操作,并完成大数据积累。这是农业4.0的节奏啊!
3. 我们的路还有多远
对照以上走过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我们可以认为,评价农业现代化是否实现的两个重要指标:农业人口比例和城镇化率分别是10%和70%。机械化水平在我国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有足够多集中的土地,这决定于土地流转政策能否成功。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走过了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与日本战后和以色列建国后的阶段类似,属于全民垦荒解决温饱的阶段。由于各方面原因,这段时间我们走的格外久。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中国经济打开新的局面,同时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流转和城镇化。自此,我国才算正式开启农业现代化的征程,并在2000年之后开始加速。
如果保持现有城镇化率提高和农村从业人降低的速度,达到上述70%和10%的目标大约需要多少年呢?(见下图)
如果整个过程保持现有的速率平稳推进的话,预计还有16年。也就是说,还有16年我们的农村务农人口的比例才有可能降到10%,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农业种植开始机械化为主。
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当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状态,城市能否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就业机会,本已拥挤不堪的城市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后,如何确保原住民和新住民均能继续共享现已略显紧张的城市配套资源?或许这是一个更加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