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宋丁:以文旅的名义重建乡村的八大历史使命

[ 作者:宋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9 录入:王惠敏 ]

国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首届研究生,现任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兴华时代国际城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旅游地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央视、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特约嘉宾等。并为青海、重庆、西安、深圳等省市政府以及港中旅、华侨城、华强、华润、曲江等国内著名旅游集团提供顾问务。二十多年来,宋丁已出版了“旅游地产及东部华侨城实践”、“深港共同体研究”、“城市学”等各类专著合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获得马洪学术基金奖等多个奖项。他还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主持或重点参与了三百多项城市战略和旅游地产项目的策划、规划和咨询服务,为各地政府及企业做出卓越贡献,是国内旅游地产领域的著名策划专家,被业界称为“中国旅游地产第一人”。

乡村重建:以文旅的名义探求中国历史使命

今天我的题目是“乡村重建:以文旅的名义探求中国历史使命”。这个东西很高大,为什么高大,因为这个东西真的是国家现在想做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再不往这边走,我们古村落、我们乡村、我们农村的文化就面临萎缩的前景。另外很多乡村的经济没有办法得到复苏。所以今天我讲的要稍微往高层次走。

一、中国正在发生长达50年的乡村大裂变

首先我们要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正在发生长达50年的乡村大裂变。由1980年开始,50年中,中国的乡村平均以每年1%的速度去化人口,让位城市化。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农村城市化进程。30年前,深圳镇3万人口,宝安县30万人口,农业人口为主。现在2100万都是城市人口。1980年,我们城市化率20%,就是100人里头有80个人农民,现在100个人有56个城市人口,只剩下44个农业人口。2030年多少呢?70%,达到国际的标准城市化水平。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像美国、欧洲很多国家一样,80%90%地再走下去?

我的答案是中国不能这么走。因为中国太大,13亿人口,粮食从哪里来?无粮不稳,我们需要有2030%乡村人口长期存在,平衡国家产业及城乡关系。农业就是粮食、渔农、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这样才能保证13亿人口基本的食品安全。

二、当今中国乡村呈现的九种现实

古村落很唯美,但除了唯美还有更严峻的现实。今中国的乡村是什么状况?9种现实。

第一种,覆灭型:乡村被城市完全吞并并不复存在。如果深圳的村庄不走,我们能有2000万人口大都市吗?湖贝古村,当地村民坚决要求拆迁补偿。你们都现代化了,让我一直乡村下去,这可以吗?相当一部分的覆灭是必然的,正像农耕时代对原始时代也是否定一样。

第二种,符号型:乡村基本被颠覆中保留了少量文化符号。刚才说的湖贝属于这个类型。山西平遥古村是中国唯一的汉族的一个古城,它为什么没有拆?因为来了阮仪三先生这样“不讲道理”的人。许多学者这样保下了历史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庆幸能留下一部分东西。

第三种,残局型:乡村在剧变中保留的局部连片传统空间形态。比如我们在这30年中见到的许多江南古村落。所谓古村就是几栋宅子、几个祠堂。其余增出来的都是复制的。

第四种,框架型:乡村基本框架风貌仍存但村容破损及人文流失严重。现代化步伐的推土机来不及碾过去,但边远地区没有钱,没办法维护,风雨飘摇的老宅子遍地都是。村落里就是老太太、小孩子、留守儿童。中壮年进城打工了,但真正的人文要靠他们。所以我们建国七八十年,一直是农村涵养城市,现在到了反哺乡村的时候了。

第五种,复制型:乡村覆灭后被依照原样实施复制。这也是一种方式,虽然我们有点垢病,有点遗憾,有点不满,但他对于历史传承还是做了一些贡献。不过怎么去修复它,矛盾很大,意见很多,争执不断。

第六种,原貌型:乡村仍然基本保持传统空间及人文风貌。乡村完整指有形和无形,包括人的活动。到粤东、粤北、粤西看看,车开不进去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乡村。这一轮乡村复兴中,我看到不少建筑师到古村落租一片宅子改造成民宿——我不赞成这样。乡村要活化、活化、活化。所谓完整不仅是建筑形态,还要保留生活形态、生产方式,这是最伟大的一种文化传承。

第七种,城镇型:乡村被导入城镇模式进行重建。就在大城市边上,开车10-30分钟比比皆是。当地农民生活在城市边上,怕城里人小看,就进行模仿。每次走到乡村,一片老宅子,中间有几栋,全部贴着瓷片,你觉得很难受。我们怎么把控这个问题?

第八种,新村型:乡村保留三农格局除旧迎新建设美丽乡村。但是能不能完全按照政府意图做到?我们有些担心。比如农村集中居住,弄一些宅子。然后发现农民的鸡窝没有地方放了,牛也没有地方放了。新村建设我看了很多地方,确实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没办法和产业剥离。

第九种,文旅型:乡村注入文旅业态实现产乡一体化多元化发展。这是我们大力发展的。2000多年来乡村都是完全伴生着农业这样一个产业链发展而来的,我们没有办法把它剥离。保留乡村有现实的经济需要,当然还有文化传承需要。双重的价值结合在一起的最好办法就是市场化,而不是政府管。不是城镇型的乱开发,也不是单纯的政府导向,而是文旅型市场导向。这也是我讲到的九个方面的概括。

三、以文旅重建乡村的八大历史使命

如果以“文旅”来建乡村,复兴古村落,建设新乡村有价值吗?

第一,有效推进解决中国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非常关心农业问题,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历史证明越钻到农业堆解决农业问题,越没有希望。农业一定要跳出农业做农业才有希望。怎么办?要有新产业导入。文旅产业下乡可以解决。比如城里小孩到乡下看到老太太的油菜花,顺带吃餐农家饭加两双碗筷,丢下300元吓了老太太一跳。农业+文旅,没有增加任何物质形态、任何投资,只是增加一种服务形态,就由一产直接奔到三产。这就是为什么党中央不惜代价要发展乡村,包括最近大力推进的1000个特色小镇,乡镇一体化。两个大动向:一是乡村复兴和重建,二是特色小镇。整个经济发展两个端点,一个端点是大城市,我们都盯着这个东西。另外一个端点深入到乡村,那里有大量机会。

第二,让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得到最佳程度的释放。全世界最大的估值悬案,就是中国的集体土地。农村土地价值如果只让农民种庄稼,怎么也就那么多。土地增值需要多种方式。比如刚才讲的油菜花的例子,就是基于土地最大价值的释放。这个释放有多少边界吗?农村土地经济价值释放现在刚刚拉开,后续道路非常漫长。漫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超级机会。不要仅仅留恋大城市,走到乡村去,给你最大的机会。

第三,城市资本下乡深刻改变乡村经济成长模式。过去农村只有农业,现在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养生、养老、健康、长寿、文化等等全出来了。但一定要城市资本下乡,也不能让政府替代。所谓PPP就是政府出一元,你出九元,还是要市场化。一个最伟大的结合正在发生,农村巨大土地和城市巨大资本在结合。将来是什么?就是巨无霸。

第四,重塑传统乡村人文体系和生活流程。古村是有村民的,有农业的,有生活流的,有生产流的。要证明一个地方有两三千年的文化,就要完整保留文化特征。如果保留不下来,就是地方政府责任。这个保留要分门别类,有的是完整、有的是局部的,有的是文化形态的。

第五,给庞大的城市休闲度假需求开创无限空间。如果没有城里人需求,乡村复兴是没有希望的。经济行为、交易行为发生在城乡之间。我们人均GDP8000美元,已经超过度假标准。还不能出去玩玩?所以城里需求是乡村复兴巨大动力源。

第六,让乡村地区通过产业升级开辟新的税收渠道。我们希望老百姓富起来,但是政府也不要太穷。为什么文旅下乡?因为乡村地区这些年来国家税收比例越来越低了,是因为政府没有把乡村经营好。现在政府支持你把乡村搞好,但你也得多交税。不用从农业本身,而是在文旅的大产业脉络下完全可以做到。

第七,引导实现大量农民工返乡助推农村复兴。现在城市化率是56%,但这是一个虚伪的数据。深圳2100万人口,真正户籍人口400万。我们真正的城市人口只有35-56%。余下的人就是“农民工”。回到乡里,凭什么回?不是那一亩三分地,是文旅。成立旅游公司了,工作和福利解决了,在家乡生活更好。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可以吸引1.5-2亿人口再次返乡,这是一个巨大的逆城市化过程。

第八,维护传承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依存的乡村文化。城市在壮大,乡村在败落,在全世界蓝图里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就是中国,我们要传承世界乡村文化,我们承担着乡村复兴、乡村重建的重大使命。所以我给出这么一个判断:

以文旅呵护传统乡村、以文旅发现价值乡村、以文旅重建特色乡村、以文旅共享魅力乡村。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发财。谢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乡村与古村镇主题展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