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
——以安徽Q自然村落为例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乡村社会所固有的乡土情感产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居民一直以脱离农门进入城市社会为最大梦想,而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外出城市打工的机会兴起后,一些有幸能留在城市的现代乡村青年精英几乎全部废弃了家乡的家业,更没有落叶归根而把家乡作永久性居住地的意愿。此外,现代乡村青年(包括流出的乡村青年)身上已经不再具有了父辈、祖辈身上的那份非常强烈的同乡认同感、归属感,对作为家乡的乡村社会的牵挂、依恋情感也在日益消退。那么什么是乡土情感?乡土情感何以在新生代乡村青年身上出现了淡薄化现象?
笔者为此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形式抽取了Q自然村落50岁以上(含50 岁)处于父辈祖辈的居民与16-35岁处于子辈孙辈的青年居民(其中包括了一些流出Q自然村落的青年社会精英)各50名,进行了研究。
一、乡土情感及乡村青年乡土情感淡薄化表现
乡土情感,是指乡村社会居民或曾经的居民对家乡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牵挂、依恋的归属性情感的总称。乡土情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乐安重迁情感,指乐于依赖于土地农耕生活而不想离开本土从事经商等生活方式的情感倾向;落叶归根情感,指即使离开了乡村的家乡,但依然怀有回归故里永久居住的情感倾向;同乡认同归属情感,指同乡人之间基于同乡事实而自然产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乐于互助的情感等;如此等等方面。
乡村青年的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总体表现为与其父辈、祖辈们相比,其乡土情感日益淡薄化,具体表现为其身乡土情感在以下方面呈现出淡薄化或丧失现象:
1、乐安重迁情感减弱,积极外出到物质与文化水平相对高的城市社会里,以谋求永久性居住机会与工作机会或暂时打工机会。
研究显示,对于“您愿意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找居住与工作机会吗?”这一问题,青年受访者中 80%选择“很愿意或愿意”,只有 15% 选择“不太愿意或不愿意”,另有 5%的人选择“无所谓”;父辈祖辈受访者中 58%的人选择“选择很愿意或愿意”,24%选择“不太愿意或不愿意”,18%选择“无所谓”。
2、落户乡村社会并把其作为安身立命之所的永久居住意愿情感丧失,而脱离农门走出乡村社会的意愿却越来约强烈。
研究发现,对于“如果迁居城市可能的话,您是否还愿意留在您家乡并视其为立身安命的永久居处?”这一问题,高达 95%的青年受访者和88%的父辈祖辈受访者选择了“不愿意”。
3、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同乡认同归属感淡薄化,乡村青年相互之间联系正趋向日益平淡和陌生,邻里的互助与家族的互助在日益消失,同乡认同归属感呈现衰退倾向。
研究显示,对于“甲乙虽是同乡但彼此互不认识,更无平常交往,甲陷入困难而慕名寻求具有帮助能力的乙的帮助时,您认为①乙应该帮助甲吗?②甲获得乙帮助的可能性有多大?”的问题,46%的青年受访者认为“乙应该帮助甲”,而 70%的父辈祖辈受访者认为“乙应该帮助甲”,而对于甲获得乙帮助的可能性问题,两者出现惊人相似的选择,46%的青年受访者和40%父辈祖辈受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32%的青年受访者和36%的父辈祖辈受访者选择了“可能”,12%的青年受访者和16%的父辈祖辈受访者选择了“很可能”,10%的青年受访者和18%的父辈祖辈受访者选择“不清楚”。
这从侧面反映了,父辈祖辈们的同乡认同归属感较高,大都认为基于同乡的事实就该理所当然地相互帮助,而处于子辈孙辈的青年们的同乡认同归属感相对较弱,大都认为同乡的事实并非必然成为相互帮助的理所当然的基础,因此,两者在“乙是否应该帮助甲”问题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而两者在“甲获得乙帮助的可能性”问题上选择的相似性,侧面说明了乡村社会存在同乡认同归属感的淡薄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同乡互助减少的客观事实。
乡村青年乡土情感这三个方面情感淡薄化现象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乐安重迁情感的减弱与永久居住意愿情感的丧失,使得乡村青年居民不注重乡村永久性人际关系的打理与投入,与他人相互之间关系多为一次性关系,使得乡村社会共同亲密情感在日趋丧失,人们之间趋向陌生,导致同乡认同归属感的进一步衰退。
反过来,同乡认同归属情感的衰退与居民关系趋陌生化又强化了永久居住意愿情感的丧失倾向与乐安重迁观念情感的进一步的淡薄化倾向。三者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则是乡村社会居民或曾经的居民对家乡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牵挂、依恋的归属性情感在淡薄化或丧失,也就是乡村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乡土情感的淡薄化或丧失。
二、乡村青年乡土情感淡薄化的社会原因
社会心理学认为,情感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性反应,是人对客观外部环境作出的一种持久性反应,情感主体所处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环境是情感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并影响甚至决定着情感的内容与特征及其变迁,是情感变迁的决定性原因。那么,这种乡土情感作为情感的一种,其社会基础是什么呢?其社会基础是如何改变,又怎样影响着乡土情感的变迁的呢?何以引起了乡村青年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呢?
◆ 乡土情感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笔者认为,乡土情感得以产生的社会环境基础有四。首先就是传统乡村社会具有城市社会所不具有的两大特色,这是乡土情感产生的两大基础:一是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土地自由流转为基础的自由性社会,也就是说,乡村社会是一个保障人的基本生存但并不限制人发展的相对较为自由的社会;二是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情感性社会,也就是藤尼斯所谓的礼俗社会。乡土情感产生的第三个基础是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区分是自然而非人为的,二者的界限是模糊的、相通的。乡土情感产生的第四个基础是传统孝道文化思想。
传统的乡村社会的乡土情感是以土地自由流转制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基础、以礼俗社会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基础、以城乡社会间自然区分为核心的社会自由基础、以传统孝道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基础等四大社会基础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以土地自由流转制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基础使得乡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对自由而简单生活方式的向往对象,为乡土情感的形成奠定了最基本的社会物质基础;以礼俗社会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基础使得乡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留恋、怀念与向往的精神情感家园,为乡土情感的存在奠定了精神理想基础;而以城乡社会间自然区分为核心的社会自由基础则使得乡村社会成为乡村居民可进可退的根据地,为乡土社会的形成构建起了自由空间环境;传统孝道文化基础则为乡村社会居民提供了人生价值解释,为乡土情感形成与维持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 社会客观环境变迁是乡村青年乡土情感淡薄化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的至理名言——存在即合理,揭示客观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客观现存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一旦发生改变或丧失,该事物将迟早会改变或丧失其客观存在性。同样,乡土情感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改变或丧失也将发生程度不同的变迁。这种乡土情感的变迁体现在乡村青年身上就是乡村青年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
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时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把乡村社会都被纳入了人民公社的统一模式范畴之中,任何私有的经济模式都被消灭干净,原来一切乡村社会所有的民间组织都被取缔,作为原来基层社会自治基础的家族的权力也被极大地削弱,国家权力几乎接替了所有民间权力,深入到乡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开始了对个人生养病死全方位的支配。
在乡村社会,随着乡村土地公有制的确立,城乡二元户籍的确立,以农业补工业的“剪刀差”经济政策的实行,加之大跃进运动的展开与浮夸风的盛行,乡村社会成为一种束缚于土地之上的、贫穷落后的静态社会,乡土情感得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性物质基础及自由的社会环境基础发生了改变甚至丧失。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乡村社会更显物质贫乏与自由有限。
城乡社会之间存在的巨大经济与自由落差构成了乡村青年居民乐安重迁观念情感的减弱与永久居住乡村意愿情感的丧失的客观现实基础。这是许多怀有人生梦想的青年本身人性趋乐的客观使然。这一点在调查中得到说明。在研究调查中发现,对于“您不愿意把乡村社会作为安身立命的永久居住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95%的青年受访者和93%的父辈祖辈受访者选择“乡村社会的经济贫困”和“乡村社会教育机会及社会保险方面的不足”。
而随着乡村社会80年代以后的外出打工经济模式的兴起,作为乡土情感得以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思想在几经冲击下也发生了变迁,乡村居民的社会价值观与孝道思想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在本来受传统孝道文化影响较弱的青年身上就更为明显。
如在Q自然村落里,与父辈、祖辈相比,新生代青年居民的祭祖遵先思想相对淡薄,香火观念大大淡薄化,生育观念有所改变,相应地,他们乐安重迁情感与落叶归根情感也呈现很大程度的淡薄化倾向。
在50-70年代里,“尤其是在‘反右’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群众间相互检举、揭发和批斗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群众运动,极大地冲击和破坏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不确定或紧张,甚至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信任都成为问题,这样以人际信任为基础的亲密情感必然减弱或丧失;此外,当乡村社会中一切具有家族血缘性与地缘性质的东西被视为封建流毒而遭受批判与打压时,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家族观念、地缘联系遭到极大的冲击。这最终导致了以血缘与地缘为基础的、具有亲密情感特征的礼俗社会的衰退,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在日趋淡薄,因而乡土情感得以存在的精神性社会基础正在丧失或变迁。
在调查中,对于“与城市社会相比,您觉得家乡主要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乡村社会的主要优势是“乡村社会富有人情味”或“乡村社会贴近自然,环境好”。这说明了乡村社会固有的优势在于乡村社会是以亲密情感为基础的礼俗社会。
然而传统乡村社会曾特有的这一让人倍感亲切的、令人怀念的、最具吸引力的富有人情味的礼俗社会特征,正在日渐淡薄化。随着而来的是乡村居民对家乡的乡村社会的怀念、留恋情感的淡薄化,也就是乡土情感总体性的日渐淡薄化。这一点在乡村青年身上更为明显。
总之,随着乡村社会中乡土情感得以存在的四大社会基础的改变,乡土社会正在一天天丧失着其乡土性,乡土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迁。乡土情感的变迁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青年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一方面,乡村青年乡土情感中的乐安重迁、落叶归根情感的淡薄化将促进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乡土情感中的永久性居住乡村社会意愿的丧失及同乡认同归属情感的淡薄化,将导致乡村社会精英人才的流失与乡村社会凝聚力的削弱,进而将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制约性影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了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