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全国一盘棋,各地发展有区域特色
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全国一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做了科学的指示。
粮食主产区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所以,到湖北、山东省农业主产区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生态脆弱区
在视察四川、甘肃、内蒙、湖南等中西部地区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贫穷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根本任务。生态脆弱区重点发展特色优质农牧产品,如以优质水果、干果、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以优质牛羊及小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藏药、蒙药、苗药、热带药等代表的民族医药;发展少破坏或零污染的风景民俗旅游等。以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及生物资源利用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着重突出东产西进转移产业。重视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速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组织化程度,加速推广节水等保护性农业技术等。
城市及工矿发达区
在浙江工作时,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撰文提出,浙江已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天津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城市要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将三次产业有机融合,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既新颖又朴实,既宏观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一盘棋总体把握的前提下,客观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而做出的科学判断,为不同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多方用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是保护好高产良田。要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其次,强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力度。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跨越,必须突出科技的特殊功能,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再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及农村能人返乡到农村经营农业。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