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家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回乡探亲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每次回故乡,听说安装了自来水、进行了电网改造、医疗可以报销、政府拨款修建了垃圾堆放站、年满60岁的老人每个月可以领取津贴等等好消息,真让人倍感欣喜。但欣喜之余又隐含忧思,乡村的种种乱象让人实在难以入目,新生问题层出不穷、表面的平静暗含潜在的危机,让人忧心忡忡。
忧思之一:信仰逐渐丧失
很久以前的故乡,人们都普遍相信祖宗崇拜、儒、道、释的信仰。村里有家族祠堂、庙宇、家中人人有族谱一本,遇到矛盾,就请家族长辈出面主持公道,严格按照家法族规的规定来执行;长辈的一句话有时可以抵王法,很多的矛盾在家族内部就可以化解,而不至于危害社会。
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时节,村民成群结队、步行数里去祭拜祖宗,烧香拜佛问菩萨本身就是心理的一副良药,足以慰藉内心的创伤;如今,祠堂、庙宇已不见踪迹,80、90后新生代提倡个性、自由,对父母长辈言不听、计不从,长辈的威望可谓有名无实。现实生活中,往往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婆媳、父子、妯娌、兄弟之间较易爆发摩擦,轻者吵闹几天,重者大打出手,特别是涉及到经济利益,为了金钱,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残的事情屡有发生。
每年春节之际,村民陆续返乡回家团聚,在以前,相互之间的谈资主要是集中在“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分配了什么好工作”,而今讨论最多是“谁发了财、谁家买了好车……”对于大学生读书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以前,村里每年有近十名学生考上大学,而今一年出一个大学生都很难,要是读了大学又没找到好的工作,更是成为笑柄或反面教材。
对于农村中的信仰缺失,直接受害者要属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是农村的最后守望者,如果没有强大的信仰的支撑,就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停留在内心的则是恐慌和无助,光靠子女打工寄回来的那些生活费很难解决老人、小孩内心的孤独和恐慌。
当前,农村信仰的缺失、正是基层文化没落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想维持农村的稳定,先要恢复内心的安宁,试想一下,倘若占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稳定了,整个社会的根基也就牢固了。由此可见,恢复祠堂、庙宇、家法族规、佛道信仰等基层文化急不可待。
忧思之二:教育严重滞后
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这是形容当前农村现状最好的字眼,可真正了解留守儿童滞后教育的人并不多,当这两组词语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悲剧的开始。试想一下,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小孩寄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边,作为临时监护人彼此之间存在年龄上的巨大代沟,更何况大部分老人都属于低文化层次,能认识字的当属少数,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怎能培养出好的“幼苗”呢?
农村的幼儿园教育多属商业性质,临时搭建一个“托儿所”、“夫妻店”,管理比较混乱,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好老师,因为价格不菲。由于初、高中学生可以选择在学校寄宿,让家长最为操心的当属小学阶段,小学学校一般离家里都有好几里路,爷爷奶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城市小孩那样去每天接送,大部分小孩子都是自己去上学,而且一走就是几里路,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是如此,甚是不易。
小学名义上是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通常,学校变相通过各种渠道收取生活费、学杂费等,学杂费相当于学费,这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有关。不仅如此,农村师资的缺乏更是让人担心,大部分老师是由于在城市里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才回到农村执教、我们镇所在的省示范性高中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屈指可数,用普通话上课的老师几乎没有,由此可以知晓教育质量的好坏了。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县政府为了支持县城的发展,竟然决定将该中学搬迁到县城,真是为难了小镇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农村学子……而要解决以上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于上学难问题,政府和所在乡村可以共同筹资购置专车,并定时、定点派专人接送,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吸引高学历的毕业生到农村执教、提供住房和高收入,这样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农村滞后的教育定当有所改观,“鲤鱼跳农门”的寒门子弟也将大有希望。
忧思之三:人口隐患凸显
说到计划生育,往日计生委进村抓人、赶猪、拆房子的种种乱象浮现出脑海,为了控制人口不惜将人绝育结扎。如今,计生委显然已成颓废之势,农村又进入了生育的高峰期,以邻居为例,他们家生有三女一男,与我们同龄,长大后目前已生育12个子女,最小的90后儿子都生了3个小孩,而我们家由于读书的缘故,三十岁还未生育,依次推算,邻居家多生了一代人。
我们村作为一个贫困村,80后或90后的年青人一般都生育了3个小孩,而且大部分还是黑户,所谓黑户,即还没有办理户口登记的人员;可见,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非体制外的人几乎无约束力,他们不用担心丢掉工作而可以选择任性;农村中超生的小孩作为农村的黑户,到小孩上学的年纪,办理户口时只需向当地派出所上交几千元超生费即可。
更让人不解的是,农村人的节育意识非常差,生儿育女相对比较随意,反正吃饭是不成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出计生委的节育宣传工作做得多差,优生优育的观念根本没有普及。这样发展下去,农村人口膨胀,加之教育程度又低、使得新生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些又毫无技能专长,只能靠打工卖苦力来维持生计。
生机所迫,有些人甘愿充当亡命之徒,走上了抢劫、盗窃、贩毒的犯罪道路,近来来,村里犯罪、坐牢的人的比率明显增多。而父辈遗留下来的种田耕作技术几乎无人继承,年轻人只能靠出外谋生,但由于学历低、无特长,只能做一些底层的工作。因此,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滋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并形成“贫穷-超生-学历低-再度贫穷”的恶性循环,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忧思之四:腐败恣意横行
村民选举可以说是基层民主的一大体现,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偏差,贿选、拉帮结派、干预选举等乱象依旧存在。我们村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但选举却相当复杂,每次选举都像竞技比赛,弄得气氛紧张,有时还大打出手。村里根据亲疏远近分为三派,你争我斗,每一派都是选举自己一大家族人,由于选票没有超过半数,目前村长之职仍然空缺。
为什么选举如此复杂?这么多人不惜代价地去抢夺村长之位?难道真想有所作为,为村民干一番事业?其实道理很简单,大部分人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当选村干部后就意味着发财致富。
由于缺乏监督,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由村干部经手,如生育二胎、办理证明、低保等都需有求于干部,比如低保的评选,很多都是村干部推荐、默许的,指标掌握在手里,给谁还不是自己说了算。所以,很多时候,真正贫困的村民没有被评上低保户,而那些通过关系当选的富人却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国家每年拨付的扶贫资金、各种补足等都不知去向,也没有实行财务公开。
据村民说,某村干部将上级所拨的款项与村里的党员一起瓜分,党员拿到好处后,大家也都集体沉默,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一个村长或书记,虽然工资不高,但隐性收入相当可观,凡是前来办事的多多少少需要打点,烟酒、红包自然少不了,一年下来,十万收入不成问题。而大多数善良朴实的村民都很少知晓内幕,即使部分人知道也觉得这是人家应得的或者抱一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态度。所以说基层的腐败直接影响到了千家万户,也是时候开始规范、治理了……
忧思之五:奢侈之风盛行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这是儒家提倡的理念,理念虽好,但常备曲解,比如红白喜事,大摆筵席、大鱼大肉动辄上万甚至十万,浪费相当严重。特别是葬礼的浪费让人咋舌。
本来一个人的过世是一件让人悲伤难过的事,可在农村却把它扭曲为一件“挣面子”的大事,人们普遍认为:“谁家丧事办得越隆重,谁家子女就越有出息”。因此,聘请音乐队、戏班子、专业哭丧员等均不在话下,按照常理,一般的丧事,全村上下以及远房亲戚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吃吃喝喝、热闹非凡五六天,使原本不多的积蓄,几天内如流水般化为灰烬。而很多老人生前并没有真正享受儿女的这番孝敬,果真有孝心,生前就应该好好侍奉父母,让父母不留下遗憾。
其实,解决农村的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问题也并非难事,只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具体数额,实行奖惩制度,派专人检查库房账单,即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大力提倡节约、薄葬之风,进行正确引导即可解决,要知道,勤劳、朴实的村民也需要英明政策的引导。
忧思之六:村民矛盾突出
看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好生羡慕农村人的那种天生的纯朴善良。以前的日子虽然比较穷,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较小,你穷我也穷,内心比较平衡。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村里人大多数人已经富裕而且衣食无忧,但由于内心寂寞,思想狭隘、缺乏见识、攀比严重,使得邻里之间、村民内部矛盾突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闹得不可开交。如邻居家的新房挡住了自家的风水、忌讳别人说自己家里没有生男孩、原本与自己差不多水平的家庭突然变得富裕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相当多,从侧面也反映了人心的逐渐变坏,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也就是“红眼病”者也越来越多。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非常大的文章,比如,某村民大摆喜宴,有没有出席或者出席所给的红包数量的多少,这些都代表着彼此关系的亲疏。日常生活中,往往为了一些小事而生闷气、相互之间较劲,有些人甚至多年未曾讲话,虽同住一村,见面却如同陌生人,严重者甚至两个家庭大打出手。
这种矛盾隐藏很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惟有那种有钱有势、家里出了大官或者有能人撑腰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大家攀附的对象,一般人也不敢轻易去得罪,也得罪不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淳朴乡情的世俗利益化,原本较和谐的民情逐渐变得冷漠,即使多年未见的朋友,偶遇也只是寒暄几句,除非是自己的正亲,别人也很少关心你的生活,可谓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再也看不见那种拉破你的衣服请你到他家吃饭留宿的场景了,以往走亲戚,步行数十里,风雨无阻,可谓礼轻情谊重。如今,逢年过节,到亲戚家坐上一会,拿点小钱打发就草草了事,很难找到那种亲情的温暖了……
林林总总,有欢喜、更有忧愁,心中美丽的故乡再也回不去,只有在梦中可以寻觅,惟有期盼家乡民风向善、淳朴依旧、和谐美好、快乐常伴……
作者系长沙中加学校历史教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思想潮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