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庄晋财:如何通过市场创造来实现农业增收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07 录入:王惠敏 ]

这段时间着实非常忙碌,因为又到了年终盘算收获的季节。作为三农学人,我不仅关心自己一年来的收获,也十分关心农民一年来的收获。这几天有机会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广西,遇上那里的果农大面积种植的“南丰蜜桔”又遭遇滞销,想起在那里工作时,几乎年年都要以“爱心香蕉”、“爱心芒果”的购买方式,帮助农民销售水果,不由得感叹农民走出“蛛网模型”的困难!事实上,最近几十年来,为了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地方政府,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改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改良农作物的品种、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近几年,各地方都在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上做文章,由此造成许多水果品种在丰年出现滞销情况,仅仅今年,就相继出现荔枝、龙眼、芒果、苹果等产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价格不断下降,甚至严重滞销的局面,“增产不增收”始终困扰着农民,让他们在丰收面前不是充满喜悦,而是带着忧伤。

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都会总结原因,寻找对策。不过,就现有的情况看,我们更多是把目光聚焦在产品端,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归结为以下原因:一是气候原因。农业生产依靠自然条件,风不调雨不顺就有可能导致收成减少,就如今年这南丰蜜桔,据说就是在正要摘果的季节遭遇上连绵的雨天,导致采摘困难,运输困难,形成滞销;二是技术原因。消费者的口味是变化的,种植的果品无法随着消费者的口味变化而变化,导致原本很好销售的果品,经历一定时期之后就变得无人问津。比如,在刚刚解决温饱的时候,人们吃水果喜欢甜的,不甜就不好卖,现在生活小康了,糖尿病等富贵病也出来了,糖分太多口感太甜的水果,销售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技术上没有办法在已经种植的水果上改变它的糖分含量,除非砍掉重栽;三是供需矛盾。如今的农民有自主经营权,可以自己决定种什么和不种什么,但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又恰好导致农民不知道该种什么。因此,往往是根据往年的价格和周边的示范两个信息来进行种植决策,在“价高我就种”和“人种我也种”的决策模式下,必然形成蛛网效应。

我不否认上述因素的确是形成许多农产品滞销的原因,以此去调整农产品的技术供给和需求结构,对农产品的滞销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对农产品而言,无论是技术结构调整还是供给结构调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都存在较长的时滞,这是由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周期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场信息搜寻的困难,如何才能将技术及供需调整到位也会面临极大的挑战,更为糟糕的情况是,等你调整完毕,市场却又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极大的沉没成本。那么,蛛网模型困扰下的农业增收是否就无解了呢?我觉得可以转换一下视角来寻找出路,或许会有一些机会。

我要说的转换思路,就是不要把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思考方向锁定在“产品”一端,应该更加重视“市场”一端。换句话说,不能通过“创造产品”来解决问题,就尝试通过“创造市场”来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发展农业的思维更多的是“产品思维”,不是“市场思维”,遇到问题总是先问“产品”,而不问“市场”,只能想到通过改变产品来实现增收目标,很少思考通过改变市场来实现增收目标。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仅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早就说过,“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资本论第一卷,50页,61页),因此,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实现的是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产品本身。从这个道理来说,我们种植农产品强调“产品”的好与坏,其实并不在乎产品本身,而是在乎这个好或者坏的产品会影响到其价值的实现。换句话说,也只有在影响到价值实现的时候,我们才在意产品本身的好与坏!如果这样,那么对于农产品生产来说,就没有绝对的产品是好还是坏的说法,因为在不同的市场里,对产品好坏的评判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找到适合农产品销售的市场,亦即要进行“市场创造”,而不仅仅是“产品创造”,用我的话来说,就是“种得好不如卖得好”!

那么,如何通过“市场创造”来实现农业增收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拓展市场范围边界,触及遥远的农产品市场。现在农产品滞销,很大程度上说并不是因为供过于求了,因为所谓供过于求,是相对于特定的市场范围的边界来说的。比如,把广西农村的荔枝龙眼芒果,卖给广西及其周边省份的城市,如果种多了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何况周边省份由于自然条件相似度较高,农产品的结构相似度也会较高,更加导致市场容量受限。如果卖到自然条件完全不一样的市场去呢,市场容量就会大很多,供过于求的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如今我国的高铁、互联网及物流体系三大物质技术条件,为拓展农产品市场范围边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完全有可能把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在广西吃荔枝很平常,但在黑龙江吃荔枝就不那么平常了,不是吗?

二是拓展使用价值边界,创造稀奇的农产品市场。水果是用来干什么的?大家肯定会回答是用来吃的,补充维生素的。不管是吃生的水果,还是吃加工过的水果,或者以水果为原料的食品,总之是用来吃的,这是大家比较一致的认知。因此去哪里寻找水果市场呢?自然就是与吃有关的消费市场了。然而,水果消费显然具有替代性,因此,如果农民们大规模种植水果,不管大家种的是不是一样的水果,水果总量如果膨胀起来,卖出去就困难了。但是,从物的属性来说,水果显然不仅仅只能用来吃,也可以用来砸啊,用来取乐啊。比如在西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砸水果的节日,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的“番茄节”了,成百上千吨的番茄不是用来炒蛋的,是用来砸人的,参加者每人十数欧元,就可以尽情参加砸番茄取乐了,虽然砸坏的是番茄,但砸笑的是番茄生产者,是不是开辟了番茄的新用途及新市场呢?这就是市场创造的力量。2018年我们有了第一个农民丰收节,我们也可以不局限这个节日固定在哪一天,不同地区农产品不同,农产品成熟的时间也不同,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契机,赋予农产品以新的使用价值,玩出农产品的新市场。

三是挖掘文化价值内涵,创造特别的农产品市场。物可以拿来使用,具有使用价值,也可以拿来寄托精神,具有精神价值。比如我们中国人,结婚的时候经常用到红枣、花生、桂圆、栗子,这些农产品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寄托一种祝福,祝新人“早生贵子”,这就是农产品的精神价值。赋予农产品某种文化内涵,就能在一般的使用价值之外,增加精神价值,从而大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比如,在赣南有个地方,有一座庙叫做“虔山寺”,当地人把所有的农产品都赋予这种“虔文化”,竹笋叫做“虔心笋”,腐竹叫做“虔心腐竹”,茶油叫做“虔心茶油”,连养的鸡都叫“虔山飞鸡”。大家买这里的农产品,不是因为它好吃,是希望把一种“虔诚”带回家,自然不会像平时那样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但却很少挖掘文化内涵并将其赋予在农产品当中,让农产品的需求变得就是“吃”那么简单,自然就容易形成种多了卖不出去,种少了没有规模收益的困境。如果能够给农产品赋予精神价值,或许不用种养那么大的规模,却能够实现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价值,这就要把农产品卖得更特别,特别的东西不容易模仿,而这个东西就是“文化”!

时代已经不同,思维也应转换,农业增收要走出“蛛网困境”,除了需要在“产品创造”上下功夫,现在特别需要在“市场创造”上下功夫,如果能够在现有农产品基础上,创造出遥远的、稀奇的、特别的市场,对缓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或许是有所裨益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努力创造农产品新市场,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