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中国农村改革开始时,我才11岁,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今年是改革进入的第40个年头,各种纪念性学术研讨会自然很多。我作为长期关注农村问题的学者,自然少不了出席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每每论及乡村振兴的困难,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生产要素缺乏是最大的难题。历史地看,中国农村本来就存在要素不足的缺陷,再经过改革前政府实施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以及改革后几十年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农村要素朝向边际报酬高的城市形成“乡-城”单向流动,目前的农村要素条件就更是捉襟见肘。如今农村要发展,一下子又难以改变城乡要素的边际报酬差异,乡村振兴如何起步的确是一个难题!
今天的农村发展,当然需要政府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去改善其要素状况,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一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果太多,会束缚市场主体的手脚,农村经济就会失去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政府能够改变的,仅仅是要素流动的基础性条件,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要素流动本身,否则就有重回计划经济的可能。我们常说,战略具有前瞻性,组织具有滞后性,如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国家及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但是,要政府部门从原来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思维,转向“农村农业优先”的思维,据我的接触,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也就是说,政府配置的资源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向城市偏斜,这是一种制度惯性。对农村来说,绝不能等待,需要循序渐进,启动乡村振兴的车轮。
那么,如何缓解乡村发展面临的要素不足难题呢?资源拼凑或许是一个好办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孩子对资源拼凑一定不陌生,因为它几乎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上,集体经济时代由于对家庭个体经济的限制,人们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收入增长。但改革开放之后这个限制被放开,立即就验证了舒尔茨的那句话:“只要有适当的刺激,农民也会点石成金”!在我老家,刚刚趁着开放政策走出封闭的农民,尚不知道去外面的大市场里赚钱,但却会想尽办法通过资源拼凑向自己的承包地要收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原来农田的田埂有两个功能,一是土地地块承包权力的边界,用来区分这块地是谁家承包的;二是农业生产劳动操作的基础设施,蓄水,插秧,收割等农业劳动过程都要利用田埂。在这两个功能之外,平时田埂就被闲置着。但是,田埂也是土地,有着跟农田一样的肥力。那时候的农村,大多数农民在春插完成之后就没事可做,成了闲置在家的劳动力,这样,就出现了土地和劳动力双重闲置的情况。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聪明的农民立即想到将闲置的资源进行拼凑,在田埂上种植大豆,俗称“田唇豆”。一块地的田埂可能面积很小,但在丘陵地带地块狭小,田埂很多,聚在一起就是不小的面积。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家利用田埂种植的“田唇豆”收成好的时候可以达到近200斤,这是农家可以自由支配的收获,不需要交任何税费,这就是资源拼凑的生产成果;其次是在农家日常生活上,资源拼凑也发挥着作用。现在的人一件衣服穿得过了时节,哪怕衣服还是崭新的,只要款式过时,也许就会丢弃。但在那个年代,这样过日子的家庭必定凄苦,小孩多的更是如此。家里如有多个小孩,旧衣物几乎没有丢弃的可能,资源拼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留给弟弟妹妹,一个接着一个往下传;二是衣物如果烂到根本无法再穿,就进行整合,家庭妇女个个都是缝衣能手,5件烂衣物能够整合出1件也算收获,这就是俗话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资源拼凑不仅节约了开支,融洽了孩子们的感情,还让孩子体验了艰苦,培养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谓一举多得!再次是在小孩天性的满足上,在那艰苦的年代,农家孩子为了自己的爱玩天性,也懂得资源拼凑。那时候的农村人饭都吃不饱,面对家里一窝的小孩,根本拿不出钱来买玩具。但是,小孩就是小孩,不管贫穷与富贵,都有一颗童心,贪玩是小孩的天性。家里没钱买玩具,小孩有贪玩的天性,这就是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靠的就是资源拼凑。简单地说,就是把家里看似没有用的东西,通过变革,创造出适合自己玩的玩具。最为典型的玩具来源,就是家里那只烂得只剩下一个铁箍的水桶,作为水桶已经毫无用处了,但这个铁箍却极具价值!有了这个铁箍,再加上一根带有驱动装置的木棒,就成了小孩特别爱玩并带有竞技性的“推圈”玩具,孩子们在上学路上边推边跑,既有快乐,又锻炼了身体,还能确保上课不迟到,比现在孩子躲在家里玩“三国杀”有价值多了。上述可见,在农村生产生活要素奇缺的年代,资源拼凑策略为提高农民家庭收入,节约农村家庭开支,提升农村小孩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前面所说,建国之后的几十年,由于政府制度安排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农村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使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要素瓶颈。如今实施乡村振兴,当然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农家资源拼凑手段,仅实现农民生活和福利水平提升目标。如今的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内涵在内的乡村整体振兴。那么,在农村要素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够运用资源拼凑策略来助力乡村振兴呢?我们认为不仅可能,而且相信会有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首先,资源拼凑既可以缓解农村要素紧缺又可以减少农村资源闲置浪费。说起来是一个矛盾,如今的农村,一方面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十分紧缺,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宝贵资源又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上世纪80、90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如今大多年过半百,由于种种限制没有融入城市,年龄及身体的条件都让他们难以继续留城务工,于是纷纷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我曾称这个庞大的群体为“归巢农民工”。这些50岁上下的归巢农民工,有着丰富的工商业经验和市场知识,对农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闲置在家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如今的农村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加上省柴灶,沼气,电力等新式能源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已经很少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天天为了吃饭的燃料问题,会把村边屋后山上的树木砍了一茬又一茬。因此我们看到,在农村一边出现劳动力闲置,一边山上树木的经济价值无法实现。相对于外部要素来说,这些农村自己的资源,使用起来成本很低,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家却急切地盼着外部成本高昂的要素资源注入农村!显然,如果将这些农村闲置或者没有被利用的资源,通过资源拼凑的方式让它活起来,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村本已稀缺资源的浪费,更是能够创造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资源拼凑既可以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又可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需求。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不仅需要创业,还需要创新。现在的农村已经是市场经济,不再是以前的自然经济,因此,以前那种主要为了农村家庭自身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资源拼凑,如今转换成主要满足市场的需要。显然,没有创新就很难适应市场,资源就很难完成从使用价值向价值的惊险一跳。由此看来,如今农村的资源拼凑,需要特别讲究无中生有,通过产业组织的整合能力,将那些看似无用之物重新整合,重新利用,生出新产品,创造新价值。比如,农村的一段残垣断壁,看似荒废无用,但要跟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就成了乡愁的载体,能够给游客带来无限的遐想,由此实现其完美的旅游价值。现如今,城市人在工业生产流水线上,在单调的写字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着机械,过着机械般的生活,如果有一点闲暇时间,能够来到农村看见这段残垣,就会显得尤其兴奋。因此,对许多都市人来说,到乡下去走一走,享受一点农村的诗情画意,在朋友圈里发上几幅照片,就能心旷神怡。这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是多元的,单调的城市无法满足这种多元的生活需要,因此,利用农村的资源,通过创新性的方法,创造出超出人们想象的产品,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多元需求。因此,农村的资源拼凑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
安徽巢湖三瓜公社的一段残垣,吸引游客无数
再次,资源拼凑既可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又可以促进城乡要素互惠共生。为什么长期以来农村孩子会以离开农村为目标?主要是因为农村落后,没有发展机会。农村之所以落后,又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力量作用下,要素总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村落里,产业结构单一,因而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极少。显然,如果农村产业永远停滞在农业上,不仅不能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还会造成大量资源被当做废弃物而被闲置。因此,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状况,被人们当作是治理乡村凋敝的良方。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状况呢?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农村之外引入要素,比如最近大家讨论的城市工商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下乡。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要素都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如果城市要素进入农村,不能跟农村要素相结合形成互惠共生关系,那么城乡要素主体之间基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就会发生,从而无法实现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目标,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许多以项目形式进入农村的城市要素,通过大拆大建的方式改造农村,最终不得不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吧。如果重视农村存量要素的盘活,通过资源拼凑方式让农村要素与城市要素深度融合,情况就会改变。前几天去安徽大学参加纪念农村改革四十周年学术会议,顺道去了一个叫做三瓜公社的村庄。一家企业到这个本来凋敝荒凉的空心村,没有拆除旧屋,没有大修大建,只是在原来农村居民的破旧房屋基础上,灵活运用原来留在农村的看似没有任何用处的各种物件,“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仅仅两年时间,就将这个昔日破旧的村落,打扮成一个人们寻找乡愁的去处。资源拼凑在这里出现了奇效,村里的年轻人回来,在修旧如旧的房子里做起了电商,发展乡村旅游,生活过得红红火火。用村里人的话说,昔日的空心村,现在是年轻人回来了,农村产业回来了,鸟儿也飞回来了。城乡要素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演绎着村庄的美好未来!
俗话说,世上最怕有心人,如今农村看似凋零,其实存在许多零散的,看似没有什么价值的资源。但是,现在创新技术日新月异,这些零散的资源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拼凑起来,或许就可以创造出你想像不到的产品。零散资源的拼凑是即兴的,个性化的,不像规模化企业工场里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但正是这些非标准化的特征,恰恰满足了当前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振兴当前面临的要素资源瓶颈,不能一味地等靠要,如果将农村特有的零星资源拼凑起来,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是不是值得一试呢?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柳州市政府顾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