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的乡村旅游以及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低级阶段, 总结法国、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特点、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引言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优化产业体系要着力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明确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常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创新思维。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法国的乡村旅游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等方面都发挥重要成效。法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入境地, 其发展经验值得参考借鉴。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 在地缘、农村的资源禀赋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 总结他们的产业融合经验, 对推动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解决目前中国面临的农户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旅游产品雷同以及营销网络不完善等问题,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是世界第一大旅游入境地, 其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猛, 已经跃居法国第二大旅游产品, 仅次于以滨海游为主体的蓝色旅游。法国乡村旅游起步很早, 20世纪70年代开始, 法国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法国开展乡村旅游, 并没有对农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与之相反的, 法国农业开始蓬勃发展, 生产高度集中, 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产品的直销、保护文化遗产、调节农业收入季节性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解决了农庄的生存问题, 而且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 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法国开始了城镇化进程, 大量乡村居民涌向城市, 导致法国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阻碍了法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 法国政府开始实施“领土整治”, 将土地集中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南方议员欧贝尔则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旅游”, 即同时发展农业与旅游业。法国当时的休假制度也导致“周末游”的短途旅游开始兴盛, 附近的乡村旅游成为短途旅游的首选, 推动了法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 法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1. 法国旅游产品具有本土性、特色性。
农会常设委员会与农业及旅游接待处制定了严格的乡村旅游管理条例, 来促进本土农产品直销、特色化经营, 避免同质竞争。法国农民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 打造独具特色的本土体验项目。例如, 提供饭店餐饮的农庄, 餐饮必须使用当地生产的农产品, 必须使用本地的烹饪方法, 农庄外观须遵照当地风俗, 餐具应使用粗陶、瓷器等代表性材质。这些管理条例保证了当地农村的原真性与独特性, 凸显农场的特色, 避免同质竞争。
2. 高度的行业自律。
法国政府与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 自乡村旅游起步之初就已开始。协会在政府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以及质量标准, 以达到行业自律。法国农会是半官方半民间的公共职业联合机构, 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重要桥梁与沟通纽带, 既可以协助政府对农民进行指导、培训和帮助, 也可以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与政府进行交涉。1935年成立的农会常设委员会 (APCA) 代表农民利益对法国农业部的政策进行监督, 其下属的多个机构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营销咨询以及培训指导。法国的行业协会有力地推进了法国乡村旅游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3. 完善的营销体系。
法国乡村旅游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体系, 目标市场定位在周边省份、国内大城市以及周边国家大城市, 针对目标市场对本土的旅游产品进行推广。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建设自己的网站, 与旅行社开展合作, 扩大销售范围, 利用报纸、杂志等方式进行营销, 吸引客流量;另一方面注重与客人的沟通交流, 通过会员卡、邮件宣传以及高品质的服务留住客源。另外, 农会常设委员会 (APCA) 设计的“欢迎莅临农村”组织网络, 成为一个链接各大地区农庄的营销网络平台。
(三) 法国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
法国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所有的农业开发者和乡村居民”, 而非外来投资商, 法国乡村旅游一直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通过政府的引导, 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总体方针, 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 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近年来政府管理职能有所弱化, 但加强了监管职能。
1. 法律与法规支持。
法国政府1962年颁布的《马尔罗法》中制订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令, 确立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新概念, 保护区内的土地使用以及设计受到一定的管制, 指定区域内、外部的变动都受到地方委员会以及法国建筑师的监管, 这不仅使古建筑得以保护, 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1974年法国政府颁布的《质量宪章》对民宿的住宅质量、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都制订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 另外“法国家庭农舍”品牌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了“一枝麦穗”至“五枝麦穗”的评定等级, 为游客的选择提供参考。“五枝麦穗”的民宿要具备私人花园、停车库、网球场、游泳池、桑拿等设施设备, 要求十分严格。为鼓励民众出游, 1982年修改的《劳动法典》中规定正常的工作者都拥有30个非假日的带薪年假,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乡村旅游的需求增长。
2. 财政支持。
法国政府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设立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1955年, 法国政府启动了“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 为农庄提供经费资助以促进传统风格的民居的维护与修缮。按照规定, 达到“三枝稻穗”标准且10年中每年开发6个月的旅馆可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 补贴为修缮金额的10%~30%。法国餐饮的增值税仅为5.5%, 并完全取消旅馆和餐馆的职业税。2000年至2006年法国政府拨款5300万欧元修建乡村旅游景点公路。法国每年拨款20亿法郎于文化遗产上, 花费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高达200多亿法郎, 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列为国家的重要职能。
三、日本六次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 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通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耦合发展, 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和延长其经济价值链, 后来为强调农村相关产业的融合渗透, 提出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由于1+2+3、1×2×3都为6, 故称为“六次产业”, 旨在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收益。近年来, 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 在提高产品竞争力、开拓农业多功能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 日本六次产业化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 今村奈良臣发现, 日本农产品加工以及流通、消费在农村之外进行, 由此农户无法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导致农村农业人口老龄化与农业过疏化的现象日益严峻。进入21世纪后, 日本农民收入持续下降, 批发市场和超市零售挤压了农民的生产利润, 农村收入与就业进一步减少, 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同时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农产品进口压力进一步增加, 在此背景之下, 日本政府逐步接受了“六次产业”的发展理念。另外, 随着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于健康饮食, 日本农业政策也转为强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借此增加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 实现产销一体化。
(二) 日本六次产业化的特点
1. 农工商充分开展合作。
以《农工商合作促进法》为基础, 以工带农、以商促农, 推进中小企业者与农林渔业生产者利用各自的资源加强合作, 提升综合价值。另要求工业、商业的资本占比不得超过49%。其目的在于引导农林渔业生产者成长为经营主体, 而非工商资本整合兼并农业, 确保农户得以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实现农民增收。
2. 地产地销。
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核心是促进农产品的“地产地消”, 即当地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地消费, 一是以本地产品为加工原料以代替外地引进的产品, 二是以本地加工产品代替原料产品输出, 将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内化于农村地域内部。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包括产地加工型、产地直销型、消费旅游型这三种主要形态。其政策目标是至2020年, 销售额达到1亿日元的直营店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学校的食品原料中本地生产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乡村旅游设施的容纳人数达到1050万人次。
3. 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制定了“农林水产技术研究计划”, 旨在鼓励研发农业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 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发展生物能源, 利用农村的可再生能力。日本中央通过召开生产者协议会,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旅游部门与农村共同打造旅游品牌等, 通过农业品牌化发展, 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获益。
(三) 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政策支持
1. 法律与法规支持。
2008年, 日本政府借鉴“六次产业”的发展思想, 提出了《农工商合作促进法》, 鼓励中小企业与农林渔业生产者加强合作共同开发, 旨在促进农村的农、工、商业合作发展。2010年, 日本内阁通过了《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 2013年, 日本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六次产业”的发展方针, 强调农业后向延伸, 以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继《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中提及“六次产业”, 此后又发布了《六次产业化白皮书》《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实施纲要》《农业主导型六次产业化准备工作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 日本自上而下地全面规划农业“六次产业化”, 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推进委员会”以实现该战略的有效推进。
2. 财政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 日本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六次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日本政府为推动“六次产业化”, 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定额补贴以及比例补贴在内的财政补贴, 例如对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的支出补助从1/2增加到2/3, 对新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所需的设备购买建设支出给予50%的补助。还包括延长无息农业改良贷款期限、增加贷款最高额度等政策措施。2010年日本内阁通过《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援机构》法案, 由国家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农林渔业成长基金, 以政策补助金、“劣后”贷款、股权投资的形式给予投资支持, 促进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从法国、日本的发展经验来看,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尊重农民意愿, 在政府的引导下统筹发展, 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离不开政府的财政等政策支持及规划管理
法国、日本这两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项目或计划, 从战略高度上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投入大量的财政支出, 以财政优惠、补贴、低息或免息贷款的形式刺激各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一方面, 中央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来保障农村产业融合的开展, 另一方面, 地方政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其发展规划, 引导各经营主体自主性发展。
中国连续几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了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应切实落实中央政策, 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当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生产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目前, 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发展落后、产业发展不健全,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进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规范农业财政补贴、贷款程序, 简化抵押贷款手续。
(二) 法国、日本都要求凸显地方特色
法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来避免产品雷同所引发恶性竞争, 要引导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本土化的发展模式, 体现本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法国还强调餐馆须使用当地的农产品以及烹饪方法, 促进农产品的“直销”, 这与日本“六次产业化”所强调“地产地消”目的一致。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质竞争严重, 产品雷同, 缺乏特色, 一旦某种旅游产品成功, 无数从业者不顾实际情况接二连三纷纷效仿, 例如近几年来遍地开花的农家乐项目, 盲目效仿难以成功, 应找准定位, 凸显特色, 打造品牌化路线, 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 延伸产业链条。
(三) 法国、日本都强调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
法国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所有的农业开发者和乡村居民”, 日本则要求工商资本的占比不得超过49%, 保障农户利益, 让农户得以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红利,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中国, 要带动农民真正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利益, 就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订单农业, 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工商资本进入, 利用其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的优势带动农业生产者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但也要防止工商资本将农民推向利益分配的边缘。
(四)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
法国和日本都详细制定了农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标准, 引导其规范化发展。行业自律在我国属于发展薄弱的环节, 要落实行业交流平台的搭建, 发挥交流纽带的作用。详细制定旅馆、餐饮、娱乐等行业标准以及评价体系, 为农户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咨询服务。
(五) 重视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以及人才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高科技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首先要营造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上的利益分配比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加大侵权的惩罚力度, 完善知识产权入股的激励机制;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重点推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等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
(六) 拓展营销方式
目前, 中国电商最常见的营销方式为线上营销, 通过广告、网站推广等方式吸引客户。国内线下营销的应用较少, 法国会通过邀请消费者参观农场、种植农作物、酿造红酒等方式增加与客户的沟通, 带动目标消费群体的增长。国内电商应拓展营销方式, 首先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群体, 通过体验式的营销方式挖掘潜在客户, 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 建立消费者信息数据库, 加强沟通, 留住客户, 与媒体以及上下游企业共同合作宣传策划大型活动, 凝聚公众视线, 打造品牌化路线, 提高自身影响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亚太经济2017年0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