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深化农村改革方案专题

秦国文:农村改革制度设计关键要接地气

[ 作者:秦国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04 录入:12 ]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改革(2015)年会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高层改革研讨会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嘉宾朋友们: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改革高层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应该说对农村改革非常重视。农村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最深的学问就是制度设计。只有制度设计接地气了,才能真正打通中央大政方针的“通乡路”、“通村路”。农村这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才能焕发生机活力。下面,我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湖南的实际,就农村改革制度设计如何接地气谈三个基本观点。

一、要在市场上循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观点,我认为也是制度进化的观点。“三农”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制度进化”不够的结果。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因素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市场意识差、农村要素市场化进展慢、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从而导致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关精神,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抓好农村改革制度设计。只有这样,改革创新的制度才会灵、才会实用、才有生命力。

2013年,我在吉首探索推行“红色股份”,就是基于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遵循进行的一项大胆创新和实践。吉首推出这项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就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组织不再是生产资料配置的主体,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开辟新途径、创建新机制。我们将财政、扶贫、科技、农业等部分支农资金进行整合,作为红色股本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用活涉农资金、盘活农村资产,把农村基层组织、农民,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这“三方”利益,运用“红色股份”的纽带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破解了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基层组织工作边缘化的困局,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今年吉首“红色股份”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实践证明,农村改革必须把市场作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调,作为“改革之魂”,充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实现市场功能和政府作为的最佳结合。

二、要在根本上找方法

用最简洁的制度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少的制度解决最多的问题,我认为始终是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新一轮农村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涉及面很广。因此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抓住根本。大家都知道,一棵树,其生命之源在于根茎,根茎通则枝繁叶茂。如果将农村改革比作一棵树的改良,那么制度设计就不应在千千万万枝叶上纠缠不休,而要从树的根茎入手,理清、埋深、护好,这样才能抓住根本,以简驭繁,以略求丰,增强制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让农村这棵大树焕发生机,蓬勃发展。

今年我省启动并大力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合并乡镇、建制村分别达500和1.6万之多,面临矛盾之复杂,利益调整之深刻,关联因素之广泛,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要下大决心大力气来啃这块“硬骨头”?就是因为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乡镇、建制村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土地等资源要素流动不畅制约着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关键因素,唯有深化改革,才可能一揽子解决资源难整合、产业难集聚、服务难统筹、效能难提高等诸多问题,达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我们今天探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改革。为什么?农村要发展,要素就要流动、资本就要进入,而这一切必须以明晰的产权作基础、作前提。

三、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制度设计中,大家可能有这样一种感受:要出台没有原则错误的制度易,要出台能落地管用的制度难。我认为其分水岭就在制度设计的精准度上。改革元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处理好改革政策的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我认为这正是提高制度设计精准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提高制度设计的精准度,关键要避免“一杆子插到底”的制度设计模式。因为中国这么大,中央和地方、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基础千差万别,情况千变万化,一项制度“一杆子插到底”肯定会有失精准。要精准对接实情就必须进行“二次创新”,实施“杆子再造工程”,这样再生的“杆子”才能插到要害、点到穴位、解决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这为我们农村扶贫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两年来,我省在精准上下功夫,创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精准设计产业发展政策。如怀化市创新推出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提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农村扶贫之路,得到国务院扶贫办推介。二是精准设计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如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融入民族元素,大力推进改房、改厨、改厕、改浴、改圈等“五改”工程,深受欢迎、大见成效。三是精准设计金融扶贫政策。如耒阳市通过将土地流转经营权、山塘水库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业机械设备所有权等“五权”资源转化为资产,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三农”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金融活力,有力解决了“三农”发展资金欠缺的问题。等等。

总之,我认为改革的制度设计,市场是基调,方法是关键,精准是要求,尤其在农村改革领域,只有在市场上循规律、在根本上找方法、在精准上下功夫,才能接通地气、见效长远、促进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改革论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