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李善君:南江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李善君:南江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作者:李善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08-10-31 录入:桂子山
南江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发展。 一、发展现状 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逐步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群。 1、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五”以来,通过向上争取、地方配套、金融支持、民间捐助等方式,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对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进行整理修缮,完成了布展和陈列工作;恢复修葺“赵明恩烈士墓”,培植了红军林,新增了广场雕塑,在光雾山景区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自筹资金建起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骨灰撒播区纪念碑。二是运用政策优势,建起了川东北首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实现了西部地区和老边穷地区群众在文化资源获取上享有同发达地区平等的权利。三是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积极进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的建设规划、设计及土地的争取和定点。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1000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截止2006年,全县文化系统国办文化机构总数达到5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1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 2、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培育文化市场体系上狠下功夫,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以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娱乐经营企业117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万元,实现营业税40余万元。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南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3、国办文化发展成效明显。在艺术教育、文化娱乐、演出策划等领域,国办文化单位占有明显优势。截止目前,全县国办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达8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2人。2001年创办的南江县艺体幼儿园,已开设7个教学班,招生人数达420余人,教室总面积1400平方米,练功房28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470平方米,绿化面积140平方米,并配备了新型桌凳和磁性黑板,硬件设施和环境条件居全市前列,“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评为现代幼儿英语示范园,被深圳新知识ERP系统选定为幼儿园网络数字化实验基地。2003年7月成立的南江县光雾山歌舞团,采取主动为当地企业、部门提供演出策划、商业演出,灯光音响租赁服务,不仅拓展了业务范围,提高了团队服务水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解决了经费来源,推动了团队健康发展。 4、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强。近三年投资3100万元,扩建、新建校舍面积51383平方米;投资4870万元,改造危房97400平方米,其中村校改造占应改造学校的85%;按标准配备计算机学校90所;在461所村校建起了小伙房,96%的村校学生能享受午餐热饮、热汤、热水服务;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办学,新建、改建“爱心学校”6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整合学生少于20人的边远村校91所,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学校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调整县城学校布局,进一步扩充总量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南江中学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小学简家坝分校建设启动实施,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随着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全县教育品牌优势更加突出。 5、广播电视业发展迅猛。先后投资460多万元建成广电综合大楼,投资200多万元新购摄像机20台、编辑设备10套、硬盘播出系统1套,建有新闻演播室1个,电视台实现了摄、录、制、播数字化。目前,全县光纤电视总户数达3.2万户,光纤联网主干线875杆公里、12530芯公里,同轴网主干线1900多杆公里,全县46个乡镇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联网,200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通光纤电视。 二、主要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及发展步骤。突出“红军文化”、“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文化特色,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相对集中、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2、调整结构、突出特色。以厚重的红军文化、历史文化和光雾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载体,大力拓展,精心包装,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增强旅游文化内涵,带动饮食、旅游、交通、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建设民俗风情村、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为突破口,打造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精品,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产业,以艺术团体为依托,精心创造具有民俗民间特色的文艺精品,与旅游业相连接,形成专门的旅游演展文化;以广播电视为依托,做大做强县广电网络公司,大力发展传媒业;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假日休闲文化产业。 3、集团经营、壮大实力。鼓励文化产业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兼并、联合、参股、重组等方式,向相关行业延伸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网络,做大产业规模,构建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兼营多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以大集团带动大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4、多方培育、多元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及个人投资兴办文化企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办文化单位的改组、改制和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民间民俗文化保护;鼓励民营资本兴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在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投资融资、资产处置、市场准入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三、困难与问题 全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文化产业,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文化产业还不能适应多层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南江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原始粗放状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够丰富,文化产业门类还不够齐全,文化产业的结构还不够合理,缺少经营高雅文化、经典文化的经纪机构和经纪人。 2、文化产业不能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格局,投入渠道单一严重不足。投资体制和机制的单一严重约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亟待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3、文化产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政府缺乏对文化产业强有力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手段。在产业机制上还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一些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条块分割、行业壁垒束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4、文化产业还不能适应自身内在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不甚健全。目前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为事业单位编制,缺乏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交流,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而不需要的富裕人员又不能尽快地分流出去,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以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抓住建设文化兴县、旅游名县的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区分开来,进行分类管理;从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对立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实现二者的默契与平衡;认识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未必就先进,文化产业未必就发达,只有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整合,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一要按照扶持一批、转制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思路,分类分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制度。加快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强活力。二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途径和办法,保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确保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重塑国有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开放水平,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落实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尽快落实完善文化产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改变文化产业发展中各地、各行业条块分割、自行开发的状况。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逗硬执行鼓励文化产品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产品创新。 4、培养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发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能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文化产业中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吸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民俗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以教育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育部门把文化初级人才培养纳入各级职业培训范围,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训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共南江县委常委 县委办公室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