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两个层面论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得出两个结论,并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五乡十村”调研案例对结论进行实证。我们认为,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二次飞跃”务必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妥善解决集体中激励监督问题和集体的规模问题。
关键词:集体经济; 二次飞跃;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户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从此,中国掀起了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热潮。包干到户以后,小岗村农业发展良好,基本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但却始终未能走向富裕。2006年他们把分到各家的土地收回到村委,重走集体化的道路。村里有土地1800亩,其中1400亩租给了上海大江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建设商品猪养殖基地。剩下的400亩由村里种植葡萄。现在小岗村的农民收入来源有四块:一是“大江”给的每亩500元的地租;二是在养猪场务工的村民每月工资 600元;三是村民参与养猪分红;四是种植葡萄的收入。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
小岗村在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中,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农村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社会化合作的这一农村经营体制的探索过程,给我国的农村改革有何启示呢?
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理论依据
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00多年前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道而行,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理论探索的深入。关于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斯主义与主流经济一些流派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对集体经济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是通过集体劳动来征服自然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最终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和自由[i]。
(1)毛泽东思想中的集体经济论
毛泽东关于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年代,毛泽东关于集体经济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组织大规模农民运动和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的需要。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把合作社运动列为的“十四件大事”之一[ii]。1943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们经济上组织群众的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克服一家一户单独生产的封建经济基础的唯一办法就是集体化。在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指明合作社所有制即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此外,毛泽东关于集体经济的论述还包括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如:关于以苏联为戒,总结我国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手工业改造道路;制定合作社条例,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合作社领导机构等。
(2)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论
1990年,邓小平就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首次阐释了“两个飞跃”的思想[iii]。3月3日,他在与江泽民等谈话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 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后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 “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我讲过,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有的地区农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现代化,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想。他概括了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收人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并强调,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2007),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深化。
改革开放近30年,邓小平所说的“两个飞跃”中的第一个飞跃,在全国各地区的农村显现出巨大的力量,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飞跃的全面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结论1: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革命的胜利和国民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家庭责任制,充分释放农户分散经营的能量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转轨时期。
2.主流经济学方法对集体经济问题的解释
阿马蒂亚·森(1985)认为,内部的激励问题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如官僚主义管理、平均主义分配、榨取性的外部环境,从而,导致食物的获得权所不同而导致灾难的发生[iv]。森1966年发表了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论证了合作农场中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会高于个体农场的结论。追随森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推断,如果消除了那些外部负激励(anti-incentive)政策,合作社中的劳动激励可能会高于家庭农场。
奥尔森(1971年)把集体利益分为相容性的(inclusive)和排它性的(exclusive)两类,前者是指利益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向收购商提出更高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后者的利益主体在追求利益时是相互排斥的,如在收购定额时,不同的农户之间的农产品产量竞争是排它的。按照博弈的观点,在相容的情况下是正和博弈,排它的情况是零和博弈[v]。相比排它的情况,相容的情况下更可能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可是,现实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理想,在相容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集体行动的“囚徒困境”仍然存在。为此,奥尔森设计了“有选择的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这种激励强调对集体中成员的“奖罚分明”。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集体规模较大的问题,所以对“有选择的激励”仍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
林毅夫(1993)在其代表作中,从激励和监督的内部原因解释了中国1959-1961年农业危机[vi]。主要观点是,1958年以前合作化由国家指导,农户入社自愿的原则得到很好的强调,农户的退社自由得到尊重。1958年夏,中央提出了加速实现农业公社化制度创新,公社成员的资格变成了强制性的。从博弈的观点来看,自愿入社退社的制度结构是重复博弈,任何一个社员可以通过退社这个可以置信的承诺来惩罚偷懒的社员,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并且可以通过这种自由选择对自己更好的境况。然而,当一个合作社是强制的情况下,合作社的性质就变成了一次性博弈,集体的选择就会走进“囚徒困境”,这种“困境”的结果是合作农场的产值远低于个人生产的加总。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以及合作社的规模盲目扩大,导致了监督和激励尤其困难,因此合作社长期为这种“囚徒困境”所困扰。
结论2:集体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所产生生产效率高低不是组织本身的问题,而是集体中的监督与激励成本问题,历史上集体行动的无效率实践大都源于外部政治因素导致的激励无效。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必须面对如何解决集体内部的激励问题和集体的适当规模问题。
三、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实证分析
为了对新农村建设中集体经济发展阶段、组织形式、微观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课题组选择湖南省代表性地区的五个乡镇中的十个村庄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农户问卷300份,回收率97.3%。调查中47%的农户反映有村或自然组集体资产(包括土地、山林、房屋、作坊、水面等)。50.4%的农户回答,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来源,愿意把个人承包的耕地和林地集中一部分作村、组的集体资产;25.2%的农户不同意,24.4%的农户没有明确回答。如果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则有59.3%的农户愿意把个人承包的耕地和林地集中一部分作村、组的集体资产。
案例:梅峰村农村集体经济
基本情况:梅峰村由11个村民小组组成,共295户,总人口1108人,劳动力总数568人;耕地总面积500余亩;集体林地面积1300余亩,占走马街镇林地总面积的1/4,村集体收回荒茶山200余亩。新农村建设期间,创办梅峰烟花,每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利用集体林地改造种牛基地一个,利用荒废茶山改造无公害水果基地一个,占地220亩,总投资50万元,集体水面70余亩承包给村自然小组以供各种观光、垂钓休闲使用。村集体经济总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8人次。2006年修缮村级道路1.5米,总投资31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5万元,剩余部分有集体筹资。
发展势头:梅峰烟花厂自2005年投产以来,产销两旺,每年销售额近两千万,解决了1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工人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每月工资1千元以上。同时,梅峰村农民创收的重要来源还有承包村集体的220亩无公害优质水果示范地、70多亩水面,农户在承包期内,通过一定的合作形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顺利开展:一是2004年梅峰村修建连乡公路,投资12万,2006年修建村硬化公路1.5公里,总投资30多万元,获得政府拨款15万元。二是由村集体负责改造小学教学设施,投资10元。三是水利灌溉设施的维护,由集体筹资投入1万余元。四是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后,村级卫生室建设和村级防预网络基本完善,参与合作村民,特别是大病户的就医困难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五是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
发展经验:梅峰村现有的集体经济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梅峰烟花的股份合作形式。梅峰烟花厂址选择在梅峰山的一个山谷,有力的保障了安全生产需要,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份的10%;浏阳烟花厂以生产技术入股,占总股份的30%,剩余股份由村中四个大股东控制,分别由大股东召集村中分散小股东,四大股东负责生产、销售、日常管理、谈判交涉等。这种股份合作形式既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也有效了节约了生产经营和交涉中的交易成本。二是“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200多亩无公害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分别以55000元每百亩和48000元每百亩,承包给两个大户,由大户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承包期25年,基地集种植、养殖与培训于一体,种植主要有无公害水果:脐橙、蜜柚、香柑、葡萄等,养殖以安格斯种牛为主,村集体统一负责基地的技术传播和优质品种提供,承包期内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农户分散经营与基地规模生产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有利于节约技术、良种推广的成本与统一销售的信息成本,有利于不断拓展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条,便于与加工业衔接,提升农业资源价值与农民的劳动力价值。三是观光、休闲农业的探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梅峰村把70余亩水面承包给自然小组经营集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吸引了大量城镇居民前来垂钓、度假、观光,使城镇居民既能饱揽怡人的梅峰风景、又能领略秀丽的田园风光。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下,尊重农民公共选择的集体智慧,完善各种可以产生微观机制创新的宏观政策。不管是公社化运动,还是家庭责任制,在生产效率上的得失,都不是社会主义性质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完善各种微观机制,达到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监督和激励,以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因此,尊重农民集体的智慧和公共选择,让农民自己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需要。不管是农户独立经营还是小范围合作。
其次,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必须妥善的解决集体内部的激励问题和集体经济规模问题。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中,进行股份制创新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信贷机构”的“多位一体”模式创新,有利于解决农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再次,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都将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284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44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4]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5] 肖卫,张俊飚:基于社会资本治理“共地悲剧”的博弈思考,2006年“中国新制度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
[6] K. Sen, 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 Amsterdam: North2Holland, 1985.
[7] [美]奥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4月
[8] [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的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2月
作者简介:
朱有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研究员、教授、博士生生导师,长年从事经济哲学研究。
肖 卫,男(198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为空间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
[1] 本研究是湖南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研究院主持的湖南省重大课题《湖南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的部分成果。
--------------------------------------------------------------------------------
[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284页。
[ii]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44页。
[iii]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iv] K. Sen, 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 Amsterdam: North2Holland, 1985。
[v] [美]奥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4月
[vi]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推荐阅读:
朱有志等: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张红宇:当前农产品供给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策思路
贺雪峰:农民价值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徐立东: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丁立民:地震灾后重建的建议
温铁军:灾后重建向城市移民是捷径
关于邀请常任客座研究员与访问学者的启事
关于接受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实习的启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