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王本忠:一支为农民增收的生力军

王本忠:一支为农民增收的生力军

作者:王本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12-11-30 录入:欧阳兰

初冬的宜都,暖意融融。 11月23日,宜都清江国际酒店会议室里学员满座,该市农技推广中心正在这里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来自全市123个村的后备干部在这里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据了解,这次培训是该中心入冬以来举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技术传授活动。 中心主任艾刚华告诉我,2012年,宜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局党委的总体部署,高举跨越发展大旗,突出经济转型主线,以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园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高产创建 成效明显 根据湖北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2012年湖北省粮棉油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财(2012)62号文件】精神,2012年部级粮油高产创建安排我市万亩示范片4个,其中:中稻1个、玉米2个、油菜1个。省农业厅把宜都市农技中心列为2012年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的承办单位。通过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增产与辐射带动效果。 水稻创建达到要求。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部署在我市松木坪镇。示范片总面积13034亩,其中在该镇徐家湾村建立核心示范片1000亩。在具体措施上坚持了五条: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创建责任。成立了宜都市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服务专班,制定技术方案,组织技术实施。 二是强化科技措施,组装高产技术。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确保四个百分之百(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达到100%、机械耕整达到100%)。 三是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将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补贴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绿色防控、农业产业化以及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进行整合和捆绑。加大项目的投入力度,为创建活动提供保障。 四是强化专业化服务。以松木坪镇粮油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连片1000亩实行优质米的定单生产;组建一批农机专业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统一配肥、统一耕整、统一收获等关键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五是强化检查督办。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保证高产创建顺利进行。负责水稻创建的曹昌明介绍说:9月上旬,我们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及省厅种植业处的要求,对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产量结构进行了多点调查测产,示范片平均亩有效穗16.0万,每穗实粒数158.6粒 ,千粒重27.6克,亩产700.9公斤。 玉米创建有声有色。负责该项目的袁祖新告诉我,今年主要抓了三招: 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成立行政及技术专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确保了组织领导、技术指导、措施落实“三到位”。 其次,就是落实实施区域,打造核心技术展示区。两个示范片分别选择在两个不同的乡(镇)。一个示范区选择在枝城镇黎家坪等七个村,53个村民小组,4987个农户,玉米种植面积12000亩。另一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仍然选择在玉米主产区-王家畈乡老屋棚等8个村,共69个村民小组,玉米种植面积13052亩。百亩高产攻关田选择在老屋棚村三组,玉米种植面积269.7亩。 再次,通过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为了确保高产创建目标任务的完成,今年狠抓了三项关键技术:一是良种、良田、良法“三配套”;二是种植面积、任务指标、技术措施、配套资金“四落实”;三是品种、播期、密度、施肥、综防“五统一”。 8月12日至15日,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2个高产示范片的玉米进行了理论测产和验收,测产结果是: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11.6公斤;千亩展示田平均单产634.5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单产664.1公斤。其中:枝城镇的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06.1公斤;千亩展示片平均单产629.7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单产657.7公斤。王家畈乡的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13.3公斤,千亩展示片平均单产635.0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单产667.4公斤。实现了高产创建的产量目标任务。据统计:今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5.5万亩,比去年的15.8万亩减少0.3万亩,预计全市玉米平均单产468公斤,比去年的437公斤每亩增产31公斤,增产7.1%,总产7.25万吨,比去年的6.92万吨增产0.33万吨,增产4.8%。 油菜创建效益明显。负责该项目的艾刚华介绍说:今年我市油菜高产创建经过全市上下的精心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月上旬,我们按照农业部《全国粮油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 》及省厅种植业处的要求,对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测产调查和验收,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片平均密度9821株/亩 ,单株角果数352.7角 ,角粒数20.06粒,千粒重 3.45克,单产203.7公斤,同比上年增产37.5公斤, 增幅22.56%,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据了解,油菜项目的创建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一是大力推广高产抗病的“双低”油菜品种,以我省主推的华油杂系列(华油杂62;中农油2008)为主。杜绝芥酸、硫苷有害物含量超标品种进入,改善菜油品质;示范区油菜优质率达100%。二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以菌核病防控为重点,通过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把病虫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突出施好硼肥。引导施用有机肥,推广秸杆还田。四是示范推广稻田免耕直播、机耕直播、免耕移栽等油菜轻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两熟制油菜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水平。 第二,示范区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植方式、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机械操作,达到了“五有”即有标牌、技术方案、行政和技术负责人、配套扶持政策、示范观摩活动计划。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关键技术转化应用。 第三,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扶持农机、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流转、代耕代种、代防代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如松木坪粮油专业合作社曾凡贵土地流转500亩种植油菜,全部实行免耕机播、机防、机收,全程机械化连片示范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连锁效应。 第四,抓好油菜订单生产,全面提高油菜品质。实行优质油菜连片种植,围绕公司+基地+农户、延伸我市优质油菜产业链;以我市松木坪粮油专业合作社、优质油加工厂为载体,围绕优质菜油品牌建设、对我市优质油菜连片示范区的油菜籽采取高出市场价格0.2元/kg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激发农民、油脂加工企业等几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油菜种植的优质、高产和高效。 油菜高产创建项目设在我市枝城镇,该镇油菜常年种植面积3.4万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位于该镇东南向相连的6个行政村及相邻的松木坪镇徐家湾村(涉及7个村、5861户),油菜连片种植面积12320亩。以枝城镇回龙垱村为重点建立千亩高产示范区(该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832户、 2857人,油菜种植面积1940亩); 在该村七组(该组93户,油菜面积211.7亩)设立百亩核心攻关田。项目区土壤以红黄壤水稻土为主,区内水利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辐射功能强,是理想的油菜高产示范基地。 在谈到核心技术时,艾刚华说:以优质高产良种推广、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加快良种良法集成推广,提高油菜籽单产水平。以轻简化栽培和机械化生产为方向,强化农机、农艺配套,实现节本增效同步。 蔬菜产业 发展稳健 蔬菜,是惠及我市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该中心以“突出优势,试验示范,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节本增效”为基本思路,以“安全、卫生、优质、营养、高效”为着力点,认真实施标准菜园建设方案,不仅使蔬菜产业得到升级,品质得到提高,安全得到保障,全市以三江为主的时令蔬菜、以梁山一带为主的特色蔬菜构架初步形成。负责蔬菜产业发展的首席专家吴泽玉告诉我,今年蔬菜生产表现出四个特点: 特色蔬菜试验示范效果好。今年在梁山村示范总面积2070亩,其中,百合1000亩,马铃薯良繁300亩,西瓜80亩,辣椒600亩,特种蔬菜90亩;开展科技培训11场次,共培训农民560人次;培养了108个科技示范户,其中,核心户10户,示范户98户,这些农户掌握了2-3门实用种植技术;引进16个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为标准菜园稳步实施增加了新的亮点;推广了西瓜、马铃薯、特色菜三种高效生态种植模式,面积150亩(其中:西瓜80亩,马铃薯50亩,特色菜20亩)。同时,立足品牌,抓好宣传。去年,合作社在国家商标局登记了“萌栗特”商标,今年已成功注册 ;在此基础上又系列开发了“梁山西瓜”、“梁山土豆”、“梁山辣椒”和“洲际百合”四个新品种。由于品质好、安全卫生、营养高效,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在引种试验过程中,他们除了按品种栽培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外,在试验示范园分别建立了标识标牌,既有一个15平方米的基地建设大站牌,也制作了20多块分品种亮相的小牌子,做到了有基地、有牌子、有记录、有数据、有分析材料、有总结报告。同时,也为蔬菜合作社发展增添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优质马铃薯推广受到农民欢迎。主要繁育基地安排在我市潘家湾乡梁山村、杉木坑村两地进行,落实繁育基地面积1500亩。年产马铃薯良种2500吨,可解决我市16000亩马铃薯种植用种。 今年,由宜都市农技中心牵头,组织引进鄂马铃薯5号、费乌瑞它等良种175吨;开展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民2000人,印发技术资料2000份。 扎实抓好安全菜园建设。一是指导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三江村蔬菜生产,并积极向上争取了宜昌市标准菜园建设项目、宜昌市城郊疏菜建设项目、宜都市安全菜园建设项目;规划新建标准钢架大棚200亩,目前已完成24.5亩49个大棚钢架建设。二是指导我市潘家湾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宜都市安全菜园建设项目;积极向省争取了高山蔬菜板块基地发展项目;宜昌市标准菜园建设2013年储备项目。三是帮助驿马冲村、全心畈村、黎家坪村农民调整结构,发展城郊菜园300亩,利用近城优势 增加农民收入。 探索结构调整促进土地流转新途径。他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立足实际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 今年这个中心在萌粟特蔬菜合作社选择了百合、西瓜、辣椒、良种马铃薯四个品种,通过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用效益征服了当地农民。从这4种作物的平均产出及销价看,每亩平均纯收入为3396.25元,比过去种玉米每亩增加2536.25元。今年合作社示范总面积为2070亩,仅此种植一项,比过去增加收入525万元。这个合作社去年流转农民土地228亩,今年新增流转农民土地272亩,总面积达到500亩。 据行业人士分析,蔬菜是我市继柑橘、茶叶、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业产业。2012年,全市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等产品产值预计达2.5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 14亿元(预计)的17.8%,农民从蔬菜中人均收入约893元;蔬菜主产区的人平纯收入预计达到9500元,成为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菜篮子产业。 阳光培训 亮点纷呈 该中心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围绕农业转型,创新培训方式,破解增收难题,实现了农民需求与自身发展对接;培训学习与创业致富融合;社会进步与农民增收同步。 一是科技培训与人才培养结合。负责此项工作的黄传新向我介绍:过去我们在培训中更多的注重了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对人才自身的发展关心不够,忽视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培养。项目实施以来,我们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总结过去培训经验教训,围绕创新做文章,挑选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教师任教,由一般培训朝重点培训转变;农民培训朝创业培训转变;面上培训朝为企业骨干力量培训转变,增强了培训活力,今年累计培养农业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和科技社会服务型人才1985人,重点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150名,培育致富带头人100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00户,形成了乡(镇)、村、组各层次,柑桔、茶叶、粮油、蔬菜、畜牧、水产各主导产业全覆盖的农村实用人才网络。这支队伍的建立,既为阳光工程培训增加了亮点,也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化农技推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宜都农业局制定和完善了优秀乡土人才的选拔标准和办法,该中心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在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蔬菜、柑橘、茶叶、果业、水产、科学养殖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进行逐户走访、分类登记。对政治素质好、服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组织市政府聘用的121名村级技术员包村蹲点、进村入户、常年指导,开展乡土人才结对帮扶活动。 如今,在宜都有知识、懂技术的“土专家”,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助推器”、“活教材”。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有 30多名农村致富能人先后走上村干部岗位,涌现出了“桃子社长”曾勇、“种瓜菜梁山好汉”华勇、“种植食用百合勇闯上海市场勇士”邓海洲、“鲟鱼大王”兰泽桥、“企业能人”陈世贵等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带动群众发展柑橘、茶叶、百合等种植,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技术推广与调整结构结合。农技推广取得的成效,为全市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据了解,该市通过强力推进特色产业的板块,柑桔、茶叶、蔬菜、畜牧四大产业迅速崛起。已建成30万亩柑桔、10万亩茶园、5万亩水面、2万亩瓜菜的生产基地,全市四大产业也从“一盘散沙”到“块状聚集”,从“自发扎堆”到“利益组合”,实现了农业的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宜都蜜柑、宜红茶、清江鱼、丰岛罐头、土老憨系列,天然富锌茶等跃出了国门,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民有65%来自板块经济的收入。 四是调整结构与发展产业结合。在阳光工程培训这个平台上 ,他们针对需求,突出重点,调整结构,促进了产业发展,突出的表现就是: 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精品名牌不断涌现;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并积极参与农超、农商、银企对接活动,协助“天峡鲟业”、“土老憨”等企业先后参加了全省“金融服务三农、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签约仪式、“鄂沪农超对接洽谈会”、“汉宜农商农超对接洽谈会”和宜昌市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现场签约金额超过6亿元。 五是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造就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军人物,涌现出了陈世贵、陈绪华、曹光新、曾凡贵、胡安民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领军型人才。截止2012年11月底,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0家,培育农村经纪人3094人,吸纳4000多名农村种养能手,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45万亩,网络农户6万户,创社会效益20多亿元。 通过以上5个结合,这些人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成为宜都挺进全国百强的最强音。近两年我市阳光工程培训创业的农民已达600多人,有产业、有基地、有品牌、有带动能力。据了解,这些创业者今年解决农民就业达8500人,支付农民工资1.2亿元,通过产业增收3.5亿多元,预计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将过1万元,比上年增长23%以上。 在谈到2013年的工作思路与任务时,艾刚华说,农技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总体要求是:重点工作业绩突出;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得到加强;项目工作有新的突破。发挥优势、服务大局,狠抓重点、务求实效,强化管理、提高能力,以试验、示范、阳光工程培训为重心,推行绩效考核,落实责任到人,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围绕五大作物(马铃薯、蔬菜、玉米、油菜、水稻)开展试验、示范,并极积向上争取1-2个项目,强化科技服务职能,提高综合实力,园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1月的最后几天,笔者一直在宜都各处走访,先后跟20几位农民详谈,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从他们自然而会意的眼神中,能读到农技推广和科技入户带给他们的变化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希望所在,新型农技推广的“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目标让宜都29万农民真正有所托、有所期。

作者单位:宜都市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