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
——以福州长安村为例
内容摘要:福建沿海侨乡村级社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是人口外流,村庄集体经济是空白,不得不依靠华海外华侨捐助,村级社区治理陷入困境,但另外一方面,华侨回乡炫耀性消费,铺张浪费严重。如何引导海外移民参与村级社区建设,促进侨乡可持续发展,福州市亭江镇长安村给沿海侨乡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村级社区治理良好,已完全实现乡村生活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原因是侨民集体观念强,通过村级非政府组织推动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外移民;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长安村
一、当前侨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州沿海地区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农村劳动力向海外移民已成规模,侨乡人均GDP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福建省平均值一千多元。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移民也有负作用,农村精英移民海外,造成侨村发展人才匮乏,村级社区治理水平较低;依靠侨汇支持,多数侨民家庭建起高达五层别墅式豪宅,但村庄集体经济几乎是空白,公共事业得到不全面发展,村庄公共环境卫生差,村民集体福利少。这种单纯依靠侨汇收入,集体经济缺乏发展,村治水平较低,使得侨乡社区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陷入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困难,这种困境用“内卷化”(involution,有改进,但无根本性变化或发展)概念形容比较贴切。[1]
与中国内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一样,当前侨乡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与儿童为主。但对于内地乡村来说,受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流出地农村空心化是暂时的,季节性的,因为农民工在过春节或农忙时会回乡务农,但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长期性的,非季节性。出国打工,合法在外,一般是两三年回国探家一次,非法在外,短则5年,长则10多年才回国一次。已婚男性通过非正规渠道出境,长期在国外工作与生活与会影响国内家庭的稳定。另外,许多出国打工的理想是能长期定居国外,成为所在国的公民,而不是赚钱后回乡安度晚年。在这种移民心态影响下,多数侨村人口正呈负增长状态。侨乡在发展非农业经济时,存在人才与劳动力缺乏等问题。许多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少,遇事则采取摊派或村民捐助。通常来说,第一代海外移民对于家乡事业非常热情,捐助积极主动,但出生在海外的第二代移民不一定有其父辈的热情。由此来看,福建沿海侨村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234-252]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发展并非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二是指发展并非一时的经济繁荣,也不只是对于当代人需要的满足,而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机会和能力构成威胁。[3][53-54]对于广大农村村级社区来说,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村庄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村庄公共事业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对于侨乡来说,维持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是村庄公共治理结构要建立健全,即村集体有一个能力较强的村庄干部队伍,并善于利用海外侨民建设家乡。
中国海外移民在西方国家生活,他们能否在为家乡寄回大笔外汇的同时,能还为家乡社会政治发展做贡献呢?福州沿海多移民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基层社区健全的管理机构,完美的生活配套设施,良好的社区环境卫生水平,对于中国移民的印象一定很深刻。有一些海外移民也想为家乡多做一些事业,将家乡社区建设得像西方国家那样——乡村生活城市化、环境优美、村庄治安良好,为此,他们还努力改善村庄治理水平,将有领导能力且廉洁奉公的村民推选为村干部,带领村级社区居民搞好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促进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在笔者在福州地区沿海侨乡走访,发现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就是这方面的模范乡村,如果按照2006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长安村也完全符合福建省的模范乡村,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长安村志》以及实地调查。[1]
二、福州侨乡长安村概况
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位于闽江口北岸,距马尾约
表 长安村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
年份人口总数 男 % 女 % 男女人口比例 其中劳动力 1979 2886 135647 152953 0.886 1500 2002 1419 62444 795 56 0.785 398
资料来源:《长安村志》
长安村是一个主姓村,其中林姓264户、郑姓181户、陈姓25户、程姓23户,肖姓15户、唐姓11户,其它姓氏有20多,但都不足10户。全村旅居海外地区户数:1985年的123户,占全村总户数20.43%;1993年的412户,占68.2%;2002年的1006户,占全村的167.1%,这表明海外长安村人口已超过家乡人口。长安村大规模移民发生在1990年代前后,当时是以非正规移民为主,但他们到美国很快获得合法居留权,其契机就是1989年中国的“六四运动”。他们顺利地拿到了美国的合法居留权后,又协助更多的家乡亲友移民美国。目前海外长安村人有4000多人,海外移民所寄回的侨汇成为村庄主要收入来源,也为村庄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长安村现任村主任兼村支部书记江其建是一名“海归”人员。江于1988年出国,当时他是花了1.8万美金办了一张旅游签证来到美国,两年后获得美国绿卡,但在美国餐馆打了6年工后,觉得自己不适合在美国发展,刚好家乡缺年轻的村干部,于是就回国做专职村干。有在美国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对于如何领导长安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江其建更有把握。 谈及长安村会不会本地村民全部移民外国。对此,江其建认为不会,他说并不是每一个都能移民海外,如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老人;已移民国外的村民,如果海外发展不顺利,还是想回家乡发展的。另外,现在回村养老的华侨有增多的趋势,落叶归根,老一代华侨还是愿意回家乡养老的。长安村华侨联谊会大楼的兴建,就是为华侨回乡以及养老定居提交流与活动的场所。江认为,从本村移民发展趋势来看,5年后本村人口不会低于1400人,基本与现在的持平。江认为,最主要是有部分移民会选择回国发展,长安村是他们永远的家。
长安村出现数名实业成功的侨领,他们有郑维暖(1928—),现任香港福州十邑同乡会名誉会长;郑维暄(1925—),现为美东福建同乡会名誉主席;林长干(1952—),现为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美国福州同乡会主席。回顾他们的创业过程都有白手起家的相同经历,事业有成后不忘记回报家乡,并在国内投资实业。1998年8月,林长干担任福州长安联谊会首任会长,10余年来,他共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多达120多万元,家乡建水库、铺路、建小学、救灾助困,都有他出资相助的身影。与此同时,林长干回福州投资办实业,他还动员和引荐230多名福州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会员回福州家乡投资创业,在省内外创办近百家企业。[5]正是在这些爱国爱乡的侨领支持下,长安村的社会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
三、长安村新农村建设成就与经验
长安村与福州沿海其它侨乡显著区别是有三点:一是村民住房改善是通过集资建设联排楼房,而不是通过每家每户单独盖豪宅来实现;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注重自来水与环境卫生建设,基本上实现乡村生活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即生活在乡村,但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与城市不相上下;三是集体经济发达,能为全体村民提供较好的经济保障。这一切应当取决于村庄公共治理的改善,村级组织发挥了积极的领导组织作用,将海外华侨的爱心与能力融合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长安村社会经济发展。
1、长安村的村级社区组织发挥组织与领导作用。长安村村级组织除拥有正式的村委员与村党支部组织之外,还有长安村福利会等民间组织,在美国长安村华侨还成立美国福州长安村联谊会以及感天长安海内外善会,这些组织共同协助“村两委”推进村庄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长安村海外移民在美国的经历,有助于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建设好家乡也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在归国华侨的倡义下,长安村福利会于1983年成立,该年是长安村包产到户的第二年,该会的宗旨是商讨村庄社会经济发展与公益事业建设,也是华侨与村委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许多村庄重大事务决策都由福利会敲定的。福利会由20余名退休老干部、回国定居华侨与党员组成,设会长、会计、出纳与保管等职务,积极协助村委会用好华侨捐资,发展村庄社区公益事业。目前已建成的村水库、道路、公厕等都是“福利会”积极运作的成果。20年来,福利会为长安村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福利会成功运作,一是财务规章制度健全,收支记录并公布,接受村民监督;二是项目管理制度健全,如对工程项目施工有完善的监理制度与验收制度,合格后再付清全部款项;三是全体成员的奉献精神,福利会除会计、出纳领取少量报酬外,其余都是义务奉献。
美国福州长安联谊会于
长安村从姓氏人口结构来看是一个主姓村,[2]林姓与郑姓是村庄大姓,且都建有自己的祠堂。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宗族之间相处和睦,没有出现大姓欺负小姓的现象。移民国外的华侨援助家乡发展时,在改善家庭经济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改善村庄整体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他们所组建的村级非政府组织超越了家庭与宗族组织,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照顾。依笔者看来,长安村福利会相当于社区议事会,海外长安村联谊会相当于监事会,“村两委会”相当于社区事务执行机构。
2、通过集资建房改善居住条件。长安村集资建户始于1984年,当时爱国华侨肖邦清首倡,后来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第一期集资建房是通过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的,由华侨垫资,落成以后卖给村民。后来采取村民先集资后建房的操作办法。经过20年的努力,共建成18座6—7层高的楼房,近百户村民搬迁至套房内居住。每套房子都配有上下水系统、管道液化气,标准与城市住房无异。2001年56户集资1800万元建成16层的感天大厦,其中一二楼作为居民活动会所,内设电梯、停车场等。感天大厦外装修豪华,也成为长安村标志性建筑。长安村通过这种集资建设单元式楼房,经济实惠,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还节约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资源。
我们在长安村比较难看到其它侨乡常见的5层楼单体豪宅。谈到这其中的原因,现村支书江其建认为,长安村住房建设搞得较早,而当时土地面积有限,只好通过填江滩来获取宅基地,而填江滩盖房需要打桩基,工程量大,单门独户很难有此经济实力完成,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另外许多侨民家庭觉得单独盖楼比较麻烦,不如集资建房,然后分配。集资建房在过去都是国有单位才有可以运作的,现在长安村也搞,这说明长安村集体组织具有很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广大村民的集体观念也很强,能够服从村集体组织的统一领导。
3、引导侨民捐建与投资社区公共设施。村庄福利会还引导华侨捐建公益设施建筑、村落公园与公共厕所,改善村庄公共活动环境与居住环境,另外还通过捐助与经营结合,建设村庄自来水厂与燃气供应站,提高生活质量是以水平。
长安村公益设施建筑主要是通过华侨捐资与村集体投资建设而成,主要建筑有5层楼的村委会办公楼、华侨联谊中心大楼,另外还有村庄、祠堂等。这些建设当中,取引人瞩目是的华侨联谊中心大楼,共有6层,内部有会场、健身房、卡拉OK厅、标准客房等,是华侨归国探亲访友住宿联谊的场所。
长安村环境卫生非常好,村庄基本上没有裸露的土地,所有地表都有花草覆盖,这归功于村落公园建设。现在村庄境内有继栋公园、凤冠公园、道祥公园、宝锦公园、山德公园、怡然公园、益善公园等七个公园,这七座公园是由七户华侨捐建的,有的公园命名就用捐建人命名。最早的继栋公园是在1987年由旅美华侨林继栋捐款20万元建成。捐建公园在侨乡有传统,但象长安村境内建这么多的公园还是很少见的。为何捐建花园成为时尚?华侨在海外生活,发现海外社区环境都很优美,家乡建设也是可以这样的。当一个社区公园兴起后,其它海外华侨回乡时也愿意捐建公园。
长安村自来水厂是由村集体出面兴办,前期建水库铺设管道,共耗资300多万元,主要向本村供水。液化气厂也动工于1980年代中期,早期使用煤气、石油气,现在改为天然气,液化气厂采用商业化经营,除供应本村之外,还供应周边的村庄与部队。长安村所有水、气供应都按成本价,水厂与气厂都是微利经营。
据2003年出版的村志介绍,至2002年底,长安村公益设施建设获得的捐赠共有2112万元,其中乡村文化教育为285万元,村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760万元,村庙宗祠817万元,华侨联谊中心大楼等210万元。捐赠公共事业成为侨民回乡的新追求,在某些侨村,华侨回乡较少捐赠公共事业,把很多钱用于炫耀性消费。在长安村侨民回乡炫耀性消费已看不到,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捐赠村庄公益事业显示自己的存在。
4、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增进村民福利。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主要依托内部供给,国家拨款经费很少。因此,维持村庄正常发展,需要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在村集体除支付村干部工资之外,还要为环境卫生(雇用清洁工清扫路面与公园花木维护)、治安埋单(晚间巡视村庄,防盗)。如果村集体经济还有赢余,则为老人发放养老津贴、中小学生学费补助等。一个村庄如果没有集体经济来源,整个村庄公共事业建设都无从谈起。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集体经济发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当然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要重走集体化的老路。长安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通过出不动产出租获取。至2008年底,长安村财收入已达200多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资产出租的收入与投资入股分红收入。
长安村因土地被征收已没有农业生产活动,村民大都从事非农业生产中获取收入。长安村在历史上曾有六七家村办制造类企业,除一家转办给私人承办后,其余都因劳动力外流而停办。长安村建筑队作为村集体投资入股的私营企业发展状况良好,村中的许多重点建筑,如长安村著名的感天大厦就是由长安建筑队承建的。现在,长安村建筑队挂靠亭江建筑公司,实力较强,工程项目遍及马尾与连江县。目前由长安村民所办的企业在国内有十多家,村集体在部分企业中有股份,每年都有可观的分红收入。
2005年,长安村因土地被征用,得到补偿费近2500万元。这2500万元没有像其它村庄那样分掉,而是由村庄福利会掌管,投资生息,收益用于改善村民集体福利。长安村福利会在马尾、福州市区投资不动产项目将近千万元,每年都有近百万元的租金收益。现在村里60岁以上老人享有每月200元的补助,在读中小学生每月可享受100元的补助,在读大学生可每年可享受2000元的补助。长安村希望通过这种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模式来促进村民福利不断提高。福建省农村都推行“村财镇管”,由于长安村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该村并没有将村财转给亭江镇财政所掌管,这在福建省是非常罕见的。
四、长安村经验值得推广
在福州某些侨村,华侨回乡喜欢炫耀性消费以显示自己身份的变化,但在长安村侨民回乡炫耀性消费较少,在村级组织的引导下,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捐赠村庄公益事业显示自己的存在,把发展集体事业当成家庭或个人事业来对待。正是在村级组织的领导下,长安村才实现了乡村生活城市化,村庄集体经济发达,能为全体村民提供较好的经济保障,保证了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长安村海外移民在发达国家工作与生活,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高,在关注家庭、家族利益的同时,还关注到社区整体利益,通过成立超越家族的民间组织,推动家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当前某些地方侨乡炫耀性消费突出,浪费经济与物质资源,这种不良习俗需要扭转。
本文在此建议,侨乡政府应当引导侨乡村民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将侨民爱心捐助款用于侨村集体经济发展,或村庄内外的社会公益事业;侨民家庭改善居住重要条件可以通过集资建设联排楼房,而不是通过每家每户单独盖豪宅来实现,这样更能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侨乡基层组织应当善于引导海外侨民支持家乡建设,促进侨乡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甘满堂(1969—),社会学博士,福州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从事农民工、城乡社区建设与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长安村志》由中共长安支部、长安村委会编写,2003年,内部资料。以下文中涉及到长安村的资料或介绍,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资料出版皆来自《长安村志》。
[2] 所谓主姓村是指村庄中有二至三个人口占多数的“大姓”,其它都是人口不占多数的“小姓”。
[1]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究,2004(5).
[2] 甘满堂.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C].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 甘满堂.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2007(3).
[5] 马永凯.圆梦福建[N].福建侨报,
原载《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