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邓叔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邓叔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邓叔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10-11-2 录入:张吉星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许多农民都非常羡慕城里人,羡慕城里人的“铁饭碗”、医疗、养老等保障,梦想着自己也有朝一日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但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革,许多城里人一时间失去了“铁饭碗”的优越性,然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反倒因此得到了改善和发展。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地方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社保制度虽然初见成效,农村五保、低保,临时救助等一些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的就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程度低,失去了社会保障的机会。 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了城镇。为了保障这些农民工的就业,国家出台了许多好政策包括要求劳动部门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近几年来,也培训出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但有些地方培训只是一种形式,在培训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有的只培训两天,而培训部门在向上争取资金或写总结时说培训了七天,本来说好是培训制冷维修的,在实际培训时却培训了一些用电常识,被培训人员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加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通较低,他们一进城就把城镇的重活、累活、脏活都揽了下来,码头上的搬运工;工地上的泥水工;街道上的清洁工,大多都是农民工。而一部分自命非凡的农民工因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经常是找不到工作或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了两天,过着是朝不保夕的生活。同时农民工的权利受到侵害时,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程度低,失去了保障的机会。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偏低。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保险制度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就医的福音,近年来,许多群众都受益其中,群众非常支持这项制度。但新农合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补偿手续和程序较复杂,比例不适当;新农合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定点医疗单位有套取资金之嫌;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将新农合视为求存图强的契机,过度商业化等多种原因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降低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新农合只对住院医疗实行补偿,而在统筹门诊医疗和大病互助等方面不高;新农合补偿的许多规定和限制,使农民得到的补偿只占医疗费用的一少部分,如各级医疗有不同的起付线(乡镇卫生院100元,县级300元,省、市级更高),且越往上级医院补偿的比例越小。然而,越是省、市级等上级医院治疗的病越是大病,加之还有许多药品不在补偿之例,补偿的上线封顶(6万元以下),许多得了重大疾病的人在补偿的过程中,往往还得不到三分之一的补偿。而大病的三分之二,一般少说也有几万元,有的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因此许多农村贫困家庭成员一听到自己诊断为癌症、尿毒症等什么重大疾病,一般是要求其家人不再给自己治疗,回家等死。还有部分群众平时得了小病就拖,把小病拖成大病,诊断为大病后干脆不治了。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失,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保障无力。 一些地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民政局设立一个社保站,对农村居民试行着由个人出资交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制度缺失,管理跟不上,效果不是很明显,此后养老保险缴费也一度中止。养老金的发放也只是粗略折算一下银行利息来给付。如今农村养老仍就是家庭养老为主,养儿防老仍是许多农民根深的观念,然而,养儿倒底能不能防老呢?从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留守老人非常凄苦,他们在生活上是非常拮据、艰辛,在精神上是非常寂寞、凄凉。他们的年龄一般都是六、七十多岁以上,仍要下地干活,还要带孙子、孙女,如果说子女在外是抓钱的能手多少寄些钱回来,但很多都是一年也难得寄一、两千元钱回来,更不用说常回家看看老人、陪他们谈谈心。

四、农村住房、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缺失。 前些年,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赚回很多钱,很多人用这些钱回家建了房子,于是一幢幢新楼房拨地而起,他们在住房上算是不用愁了,但还有一大部分人仍住着泥巴房或是住着人平不到5平方米的砖瓦房或是住在风雨飘摇的危房中,还有些人是住在采矿区的沉陷区中或是住在滑坡体的半山腰中,看着自己的房子一天天变形,但由于经济实力等原因表现出无可奈何,只有等待着政府救济援助。由于基础设施、文化、医疗、卫生等各种资源优势往城镇集中,农村优秀的教师都往城镇跑,许多边远山村的学生根本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他们仍在接受着本乡本土的民办教师或代课老师的教育,还在复式班下学习,小小年纪并还要走上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才能求学,同时教育设施非常简陋,部分学生读不上几年就辍学随父母外出经商或打工。

五、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在一定背景下保障不能到位。 农村社会救助拉起了贫困农民最后一道保障网,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力进一步弱化,为了保障农村五保吃、穿、住等方面,国家出台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五保户吃、穿、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救灾、救济方面的有关政策。近年来,各地又相继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制度,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有让喜欢占空子的有可乘之机,个别的家庭条件较好的享受到了低保,而一些实实在在困难,需要帮助、救助的却不能享受低保和救助。

六、农村社会保障意识滞后,使社会保障在徘徊中前进。 因多种因素,大多数农民思想比较封闭,相对来说他们的社会保障意识相对滞后。许多农民总认为养儿防老、守住几分责任田就是保障,这只不过狭隘的保障,而对于社会保险制度和其它的一些保障反应迟缓、持怀疑态度,有的人认为社会保险简直就是在谝人,为什么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提成那么高还不是拿到投保人的钱。有的人对国家实行的一些保障制度也持怀疑态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出资20元,国家配套资金80元,住院可补偿60%、50%、40%不等,最高可以补偿6万元,这是天大的好事,可有些人就是不动心,他们认为自己现在身体蛮好交20元简直是浪费了钱,存在侥幸心理。他们这种风险、互助意识淡薄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和发展进程。许多好的保障制度一时间难以铺开。

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对策

一、以“帮、带”形式促进就业,成立农民工合作组织保障农民工权益。 促进就业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现在农民的就业大多都是通过“帮、带”形式实现的,农村中的初中、高中毕业年青人或失业、转岗农民很少通过专业学校的学习、培训,而是跟到邻里、亲戚去帮忙做事。如某村起初一部份人在广东做轮胎生意,后来整个村的绝大部分人在这些人的带领下,都跑到广东轮胎生意;就如嘉禾的铸造,通过“帮、带”形式,大多数人都成了铸造工人或老板;邵阳的五金、浙江一带的小商品等都是如此。要促进就业就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这种民间的“帮、带”就业形式,同时就业、转岗培训应由劳动部门组织培训转移到用工单位上岗培训,或由用工单位出资委托相关部门培训,用人单位所培训的费用可适当地从税收中减免,这样的培训用人单位和被用的人都会非常认真,被培训人员才能真正学到实在的东西。由于农民权益保障制度的缺失,少数农民对自己权益维护意识上的麻木、无知,单个农民在维权上的无能,建议成立农民工协会等合作组织,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农民工权益。同时,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将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力度。

二、不断完善以新农合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对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就是要进一步简化农民报帐的程序,尽量方便群众办事;进一步加大农合资金的统筹和资金监管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用于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就医困难;进一步提高合管办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群众办事、就医安心、放心。提高统筹层次,建立门诊医疗互助制度,对门诊就医予以适当补偿,建立大病互助制度,让一些真正困难的群众在得了大病后也能上医院救治,而不是在家等死,让一些相对贫困的群众不能出现“年年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情况;提高待遇水平,缩小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待遇的差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打破部门分割,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并轨。

三、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已成为了一个倍受关注的突出问题,现我国已在一些地方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试点,效果良好。年青人每年交纳100至500元不等养老保险费,60岁以上的老人可领取每月55元生活补贴。这虽然很好但还应尽量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尽可能地与城镇居民、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农村养老保险也可以参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保费交纳年限最低不少于15年,每年所交纳保费也不限于500元应按省平工资的百分比交纳(其实也有很多人愿意交纳的,因为现在许多农民都赚到不少的钱,而且他们对自己养老也看得非常重)。加之国家可以适当地补贴一点或基础较好的村集体补贴一些配套资金,这样到时这些人领养老金也不至于每月领几十元(这点钱根本不能养老)而可以领上几百元甚至千元以上。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45岁以上的单身汉等人群,国家在配套资金方面可补贴高些,这样可以等他们到了60岁成了五保户国家的负担就可以轻些。有条件的村可建立疗养院、敬老中心,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养老事业,只要养老事业搞好了我国的其他一些工作如计划生育等工作就会轻松许多。

四、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和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环境。 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一要做好整体规划,特别是山体滑坡易发村和矿区沉陷村,要让群众有地方建房并住起安全。二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实施“安居工程”力度,让他们通过政府的帮扶住上新房。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四要试行农村住房商品化,让没有宅基地等其它原因的农民也住上新房。改善农村学生受教育条件,就是要改善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的人居环境,提高他们的各项待遇,想办法把他们的心留在农村;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教育设施的投入和环境的改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购置校车专门接送远地方的学生。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公正、合理的长效社会救助机制。 农村社会救助作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必须要求:一要实行“阳光”救助,通过评议、公示、监督等途径,让真正困难、需帮助的群众纳入到社会救助的保障中来。二要实行“动态”救助,让救助保障对象“该进的进,该出的出”;救助保障建立自然增长机制,让受保障的对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的资金也相应有所提高。三要建立社会救助保障长效机制,让社会救助制度化、法规化。四要统筹城乡救助一体化,进一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保障的差距。

六、实行城乡社会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不再是梦想。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保障,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意识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加快发展和改善缴费性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和非缴费性的社会求助制度和事业。在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的同时,应破除城乡户口限制,职工身份限制,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并轨,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保障体系,建立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

作者单位:嘉禾县泮头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