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耕实践时期
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华夏族就开始了中国农业的农耕实践。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徙到新的地方耕种。炎帝部落来到了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在不断的开垦与改进工具过程中,才有了耒耜(lěi sì)。耒耜 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随着耕播农业的出现,原始的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肥料、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
二.沟洫(xù)农业时期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起,经商、西周到春秋止。这一时期包括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实行从农村公社土地制度演变而来的井田制度(一井即一里)。
沟洫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朝第一个国王大禹治水,“尽力乎沟洫”,标志着它的确立。沟洫的作用在于排而不在于灌。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
三.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从战国开始,经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形成和向上发展的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动力的主要特点。
农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北方旱地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耕—耙—耢—整套耕作措施;人工利用人禽畜粪便施肥得到普遍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培育出众多作物品种;病虫害防治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孕育出像《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名著。
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耐风、耐水、抗虫的农作物了。
四.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隋、唐、宋、辽、夏、金、元诸代,这是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魏开始的均田制在隋唐时代继续实行,个体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到宋代租佃制度全面确立,农业生产出现又一次高潮。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这一时期农业工具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包括十一个部件的结构完整、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耖、耘盪、龙骨车、秧马和联合作业的高效农具如粪耧、推镰、水转连磨等。旱地、水田农具均已配套齐全,在传统农业范围内,已达到接近完善的地步。
这一时期国营养马业为基干的大型畜牧业达到极盛,茶叶、甘蔗、果树、蔬菜的栽培有较大发展,花卉业开始兴起。
五.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
包括明代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这一时期定额租成为主导的地租形式,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经营自主权更加加强,顺治年间人口只有几千万至道光年间已突破四亿。
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迫使人们进一步向边际土地,山区和海涂的利用又有所发展,同时多熟种植的迅速发展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标志。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耐旱耐瘠高产作物的引进恰好适应了人口激增的需要,而烟草、花生、蕃茄、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引进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又获得发展,为了弥补耕具的不足,出现了套耕、转耕等方法。肥料的种类、酿造、施用继续有长足的进步,接近传统农业所能达到的极限。作物品种的选育有很大发展,地方品种大量涌现。这一时代不但出现象《农政全书》这样集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大成的著作,而且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地方性农书。
六.精耕细作农业向科学化与智能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现在,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的土地改革把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埋葬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民的个体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共有3 亿多农民分得了 7亿亩的土地,并免除了的每年达3500万吨粮食的苛重地租。
随着科学急速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电力和机械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力;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与运用增加了农民科学种田的途径,同时提高了农民眼界与商业意识。许多农民开始接触和运营互联网,在全国最大的农技问答网站“云种养”上,农民可以就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与专家一对一沟通,还能在“云种养”上实时查看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等情况,不出门就能解决问题。云种养目前已累计为几十万农民兄弟解答上百万个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云种养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