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中国农业补贴谋求转向:以绿色生态为导向

[ 作者:黄姝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1 录入:吴玲香 ]

日前,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首次提出以“绿色生态”作为中国农业补贴改革的导向。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兼顾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收入以及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为目标。此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首次被涵盖进入农业补贴的政策目标。

中国农业补贴体系主要包括四项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以及以托市收购为依托的农业价格补贴政策。总额巨大。但是,效率低、扭曲市场、超过中国入世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压力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方案》强调,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存量补贴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指向性;增量资金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注重农产品价格市场化

《方案》要求,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1218日在北京大学国发院主办的国家发展论坛上即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一场硬仗,就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

他表示,农业政策要逐步由过去的价格支持和干预为主,转向以直接补贴的“绿箱”政策为主。改革的思路是要让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让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农业资源的配置。

目前,棉花、大豆、油菜籽和玉米的临时收储已经取消。韩俊透露,接下来还要继续深化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基本方向就是按照价补分离的方向,价格由市场决定,对生产者实行直接补贴。

全面推开“三项补贴”改革

《方案》强调,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全面推开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即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20155月,财政部、农业部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改革“三项补贴”制度,将一部分农业补贴转为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使用不受限制的补贴,如对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农产品“黄箱补贴”不得超过产值的8.5%。据有关测算,中国在一些品种上已经逼近这条“黄线”。

所谓“黄箱补贴”,是指价格支持、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补贴,是WTO农业协议规定不禁止但须承诺逐渐削减的补贴类型。“绿箱补贴”则指无贸易扭曲作用或此类作用非常小的国内支持措施,包括一般服务、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环境保护补贴等,WTO对此无限制。

《意见》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五个省部分县市试点,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目标则转向属“绿箱”范畴的耕地地力保护。

试点县市,要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财新记者说,“这几个试点还是比较顺利,没有太大的问题”,今年的计划是在全国推广。

《意见》要求,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

李国祥告诉财新记者,他在安徽调研时发现,农民因为焚烧秸秆破坏耕地,会被扣除耕地地力保护相关补贴。他认为,地力保护补贴的发放应该与滥施化肥、焚烧秸秆等挂起钩来。

“现在耕地地力补贴,整个国家来说,主要是农民承包地,地力不破坏就给补贴。”李国祥表示,具体的保护标准、措施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