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张玉香:携手共进唱响大米品牌

[ 作者:张玉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2 录入:吴玲香 ]

农业品牌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社会消费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一,大米消费占到口粮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大米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以品牌为引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大米品质,实现价值链升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当前,不少大米品牌人们耳熟能详,很多地方逐渐形成了大米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直接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要看到,在大米品牌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米企业品牌小、杂、乱比较普遍,全国还缺乏能深入人心的、具有领军意义的品牌。部分地区一个县市就有几十个大米品牌。品牌过杂不但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大米加工企业深受其累,区域公用品牌也不尽如人意,大米的区域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挖掘。针对上述情况及问题,本次大会主管、主办单位就下一步大米品牌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壮大企业品牌,培育规模化的大米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也是推进农业品牌化的核心力量。要引导大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品牌经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要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支持企业与一般农户通过共同经营品牌,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关系。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在土地流转、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支持企业创新流通方式,利用网上交易系统、质量可追溯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提升流通效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企业要加强同科研单位、农技推广单位的协作,紧紧依托科技力量,改良品种保持优势,使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益。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高大米品牌的内在质量和影响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大米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安全、绿色、有机和特色大米供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加大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力度,创制重大突破性新品种,创新高效生产、加工技术和设施装备,打通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为优化产品结构、产业体系、生产力布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技术,突破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产地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开展畜禽粪便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地膜残膜机械化捡拾和资源化利用、低成本可降解地膜研发等科研攻关,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实践证明,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既可以挖掘优势资源,聚集优势企业,也有利于当地大米产业整体运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全放心的品牌农产品是出来的,也是出来的。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契机,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规律、弘扬品牌价值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及监管追溯体系,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消费者信心。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要下更大力气保护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农业知识产权,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依规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品牌农产品的行为,净化农产品市场。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121007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