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尚强民:中国粮食生产与流通进入新时期

[ 作者:石金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7 录入:吴玲香 ]

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正进入新时期,应积极推动粮食政策调整,促进国内粮食市场再平衡。过去我国粮食生产规律是“两丰一平一歉”,通过粮食流通领域的调节可实现新的供求平衡。然而,始于2012年的国内粮食市场新周期,不是以往市场年度间周期波动那么简单了,要实现再平衡难度非常大。

811日召开的“2016中国粮油财富论坛•查干湖夏季峰会”暨“吉林省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上,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尚强民,分析了我国当前粮食供求形势,提出了政策建议。

尚强民指出,我国粮食市场已明显供大于求。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自2012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稻谷年度结余数量不断增加,近几年分别为1900万吨、6478.2万吨、8825.7万吨、10032万吨。

其中,玉米供求失衡状况最为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玉米产量达22458万吨。事实上,北方很多干涸的河床和沙窝地种植的玉米还没有计入统计,东北很多农户的院子里也种了玉米,玉米的实际产量要大于统计产量。

产量大于需求量,导致这几年临储收购量持续增加。截至今年4月底,2015年产玉米临储收购量达1.25亿吨,占全国统计产量的56%。截至目前,政策性玉米拍卖成交4000多万吨,估计新粮上市前会有8000万吨剩余,供给压力非常大。

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因供给充足而明显下降,期货市场玉米远期合约价格降得更低,有人感叹“国内玉米价格将降到10年前的水平”。粮食价格下跌是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观察国际粮食市场行情,目前芝加哥小麦和玉米期价已跌落至10年前水平,大豆价格也大幅下跌。

国际市场粮价自2012年开始下跌,而国内粮食价格受政策支撑,托市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供求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当新的年度到来之后,国内玉米价格下跌,中国供给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会有所表现。

未来一年国内玉米需求状况如何?尚强民表示,在过去饲料消费快速增长时期,国内每年饲料消费和深加工消费的增量均为500万吨,一年也就是1000万吨。当前国内玉米需求受到增长瓶颈的制约。

传统的饲料消费增长放缓,深加工消费怎样呢?尚强民介绍,玉米通过加工可生产2000多种产品,我国消费水平提高后,玉米消费的多样性出现,深加工消费快速增长。但现在众多的玉米深加工产品遇到了市场瓶颈,产品市场容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扩大的速度慢于产能扩张的速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据了解,玉米淀粉的加工产能正在扩大,很快市场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今年饲料小麦消费数量将增加,小麦产区在收获期间持续降雨,小麦品质下降,有一部分将会替代玉米消费。未来一年小麦饲料消费将达1000万吨,甚至更多。小麦用得多了,玉米相应就用得少了。即使今年玉米减产2000万吨,进口高粱、大麦减少1000多万吨,消费再增长一些,可不管怎么算账,8000万吨的结余很可能无法全部抵消。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条件下,只有扩大国内玉米消费才能去库存。如何增加玉米的有效消费?尚强民说,增加燃料乙醇消费或是一个途径。有人会问:石油价格在100美元/桶时用燃料乙醇,现在40多美元/桶还用燃料乙醇?经估算大概还可以。

因为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后,我国成品油价格就不再下调了。现在玉米价格低了,进厂价大概1600/吨,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可以不需要财政补贴。如果我们大力发展燃料乙醇,扩大乙醇消费,或许可以大幅增加国内玉米的有效需求。

尚强民强调,此次国内粮食市场出现的商品供求的周期性变化,不同于以往更多被提及的气候原因导致供给变化而引起的市场波动,仍然利用“籴”“粜”之法,仅仅依靠增加库存的办法将无法化解失衡矛盾,需要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国内粮食市场发育,构建满足国内粮食流通需要的流通体系,提高国内粮食流通效率。

总之,中国的粮食生产与流通正进入新时期,我们应积极推动粮食政策调整和粮食改革,促进国内粮食市场再平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粮油市场报》2016816B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