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粮食安全大数据

[ 作者:农业部农研中心课题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9 录入:吴玲香 ]

据农业部数据,2014年,我国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13.29亿亩,承包农户为2.30亿户,户均经营面积仅为5.78亩,劳均经营面积仅约为2.7亩。

截至2014年底,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的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比重已经达到30.4%。其中,有3个省()的这一比重超过了50%,包括上海(71.5%)、江苏(58.4%)、北京(52.0%)、黑龙江(50.3%)。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为5388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数的25.3%

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76万家,成员数达到5592.95万个。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进入快速增加的阶段,2014年底达到4914.40万个,比上年增加29.9%。截至2014年底,种粮合作社数量为21.33万家,比上年增加49.7%。其中,河南29023家、黑龙江24008家、河北22556家、山东23118家、安徽13637家、内蒙古13052家、山西10324家、江苏9822家。

2014年,我国经营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农户数已经达到1032.7万户,在50亩以上的农户数达到341.3万户,在100亩以上的农户数达到74.8万户。在规模种粮户中,家庭农场的迅速发展引人注目。上海市家庭农场2014年的数量为3067个,其中粮食生产家庭农场2787个,种植粮食40.37万亩。

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201410月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3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2万家,实现年销售收入7.9万亿元,带动农户1.2亿户,参与农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

我国长期保存各类农作物种植资源43.3万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得到加强。目前,我国有450多家科研院所、5万多人在从事育种工作。2011年以来,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为21678个,其中通过省级审定的为2244个。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5949家,有70多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能力。

截至20127月,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农资店约60万家,覆盖75%的行政村。供销社是农资流通的主导力量。截至2013年底,供销社系统内,共有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2410家,配送中心6186个,连锁、配送网点35.5万个。近年来,邮政系统利用网店优势加快了农资业务经营的步伐。目前,邮政系统已在农村地区设立了以经营农资为主的自营店1.8万个,连锁加盟店20多万个。

我国农机总动力2012年突破10亿千瓦,2013年达到103906.75万千瓦。2001—2013年,机耕水平从39.59%提高到69.10%;机播面积比重从26.06%提高到48.78%;机收面积比重从16.12%提高到47.02%2014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已经达到近60%,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和玉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油菜、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201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9.4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5.4万亿元。

2014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25.7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66万亿元,参保农户2.47亿户次,支付赔款约215亿元。2014年承保面积突破15亿亩,覆盖率达到61.6%,其中小麦、玉米、水稻承保覆盖率分别为49.3%69.5%68.7%

截至2013年底,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77万座,总库容8928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数7710(其中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70),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2014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2亿亩。我国节水灌溉也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底,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4.07亿亩,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

2014年,我国已经启动在10年内实施的172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可以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新增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

2005—2014年,用于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临时收储制度、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试点的资金从183亿元增加到3890亿元。

2004—2014年,四项补贴146亿元增加到1663亿元。其中,种粮直补从2004年的116亿元增加到151亿元;良种补贴从2004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7亿元;农机补贴从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2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从2006年的120亿元增加到1077亿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