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业态,“农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表现形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些年,新兴渠道的兴起,对传统的农产品批发渠道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衰”批发渠道。然而,通过调查显示,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批发渠道仍然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国家关于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政策频出;一些思想先进的渠道商积极进行尝试,寻求更好的发展;作为国内批发市场的领军者“新发地”也成功“触电”——2013年11月8日,“新发地”京东官方旗舰店宣布上线……这些举措,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批发市场渠道,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大舞台。
大型商超终端的兴起,是商贸物流的重大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对促进商品流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农产品寻到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渠道专家认为,只要操作得当,商超是企业塑造品牌、实现销量的不二选择。然而在调查中,商超渠道却成为了很多涉农企业“又爱又恨”的渠道。
除了商超强势的终端话语权外,还有一些原因是由于农产品自身的产品特性决定的,如流通损耗率高、终端管理缺乏经验等等。对此,商超方面却对农产品表现出了完全接纳的态度,除了农产品为商超贡献的新利润点外,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新鲜、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只是,农超对接还需要给彼此一段时间来互相磨合,找到双方都能接纳的平衡点。
2013年,最受瞩目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当属农产品电商,从“褚橙”到“柳桃”再到“潘苹果”,都让涉农企业看得目不暇接——原来农产品可以这么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3000家,2012年在淘宝网经营农产品的网店26万多家,销售额达198亿元。然而这一片繁华景象之下,却是2013年行业全面亏损的窘境,这又给“狂热”的农产品电商泼了一盆冷水,正可谓“电商有风险,入网需谨慎”。
与电商的狂热相比,特产专卖渠道却在2013年经历了“寒冬”的考验。国家限制“三公消费”,使特产渠道本来最主要的政务客源锐减,特产店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而商超、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加入,使原本难捱的特产“严冬”更加艰难。与其说特产专卖店销量下滑是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如反思如何降低单一客户给产品带来的市场风险。很多特产专卖店老板并没有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转变思路、多方调整,在产品、客源、市场运作等方面积极创新,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柳暗花明”。
与此同时,生鲜便利店、会员宅配、农夫集市等新兴的渠道,也在农产品流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纵使现实中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我们依然能从受访企业的态度中,感受到他们对农产品品牌化运作前景的乐观态度,最重要的表现是在每个企业心中都有一个“渠道梦”。汇总企业对理想渠道的描述,我们可以勾勒出农产品企业心目中理想渠道的标准:渠道长度短,产品周转速度快;渠道利润丰厚、能赚钱;渠道自治度高,无需费心运作;渠道有利于产品品牌的建立与传播;渠道定位精准,便于找到目标消费者;渠道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等因素,成为企业选择各类渠道的参照标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粮策新农业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